讀書 | 閱讀大地 書寫大地
2023-04-23 09:09:46 來源:文匯網
1
聽新聞

《大地上的事情》(增訂版)

葦 岸 著 馮秋子 編


【資料圖】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迄今為止的三次工業革命,促使人類的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工業文明高歌猛進的時刻,諸多西方學者聽到了“人”并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警鐘。

1933年,英國哲學家利奧波德主張把倫理學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只有“對其他生物伙伴產生一種同胞感”,人類才能安全地棲居于大地上。當這種感受升華到哲學層面時,大地倫理(land ethic)誕生了:“從生態學的角度解釋歷史,清楚地說明人實際上只是生物體系中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僅用人文觀點來解釋的諸多歷史事件,實際上是人與土地之間的生物作用。”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是葦岸所崇仰的,其源頭是在1986年冬閱讀了詩人海子介紹的《瓦爾登湖》。這本書,讓葦岸獲得一次新生,“它使我建立了一種信仰,確立了我今后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最終導致他的創作從詩歌走向散文,“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一路下來,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惠特曼、利奧波德等確立了他的信仰,塑造了他的寫作面貌。1988年初,他寫了第一篇散文《去看白樺林》。在這篇文章中,大地倫理已有所體現,“我深信它們與我沒有本質的區別”,“我相信,白樺樹淳樸正直的形象,是我靈魂與生命的象征”。彼時,他有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與社會可以保持必要的距離,夜晚授課,上午閱讀和寫作,暑假自費旅行。他去觀察自然法則,并相信在人類社會中也同樣適用。1998年,他選擇北京昌平一處農田為固定地點,實地觀察、拍攝、記錄,進行廿四節氣的寫作。1999年,在病中寫出最后一則《廿四節氣 谷雨》后,39歲的他患疾而終,留下了平易而樸素、莊重而熠熠生輝的簡短篇章,至今,仍穿越時間和讀者的心靈,觸發人們去思考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倫理在今天被很多人接受,雖然多是在理論層面或者口頭上。相較而言,離世20多年的葦岸至今仍是個異數,因為他葆有“一個作家應有的與萬物榮譽與共的靈魂”。他的作品直接奔赴于大地倫理,“我是生活在托爾斯泰和梭羅‘陰影’中的人”。梭羅在瓦爾登湖,利奧波德在沙鄉,葦岸在昌平,閱讀大地、書寫大地。

海子死后,葦岸不無感慨道:“他身后的一切,還僅限于朋友們私下的種種努力。”吊詭的是,他的這份感慨也在自己身后應驗。其生前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只有14萬字,印了1000冊。2014年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編選了葦岸關于自然寫作的所有成形作品,13萬字不到。而葦岸何以成為葦岸,對于社會及其文明進程的意義和影響何在?林莽、張秋子、韓小蕙等一眾朋友,以及葦岸的家人歷經數年辛勞地搜羅、整理其作品及后續傳播情況,于是有了這本增訂版。

增訂版以葦岸生前編定的《大地上的事情》為基礎,新增未曾輯錄成書的散文、隨筆20篇,詩歌22首,書信一封,譯文兩篇,分成七輯,為其作品目前為止最全版本,還附錄《葦岸生平及創作年表》《葦岸作品的后續傳播》,整體篇幅有30余萬字。如此,他各類體裁的作品際會,匯聚其獨有的“精神元素和藝術特質”,展現出大地倫理的生長與蔓延,提供給讀者更為深遠的認識空間。

正如作家林賢治所說:“葦岸的存在是大地上的事情,他與大地同在。”始終發自內心地追求大地倫理,這是最好的歸宿。

作者:方懷銀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