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雙減”精神,四川省教育廳近期發布作業布置新要求:每周的作業中,學科類作業不得超過70%,實踐探究類作業不得少于30%,也可以看出作業布置的方向從重視知識掌握在向重視能力提升轉變。
鑒于此,教師在6年統計的學習板塊結束時,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設計“了解同學”統計實踐活動十分有必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與信息技術整合,全民參與,統計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感受前沿的統計工具、積累統計經驗,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
確定好統計項目,如何收集數據是統計的第一個流程。若課后學生自主分組完成,用傳統的統計方法,如投票、詢問同學,比較浪費時間,容易造成項目拖沓,甚至不能按時完成實踐作業。同時,結合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以下簡稱:泡小西區)特色,和信息技術融合,或借助電子書包統計功能,或借助問卷星,自主設計問卷,并進行數據收集。
電子書包,收集數據
問卷星調查,收集數據
客觀選擇題的數據,同學們作答后,電子書包、問卷星直接出統計圖表。主觀填空題,教師將統計結果打印給學生,分組討論,整理數據。
小組合作,群智建構。每人負責一個項目中的一個版塊,或制作圖表、或分析數據、或合情推理、或總結收獲,最后粘貼匯總在一張小報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分析和發現。
從同學的匯報中,了解相處了五年多班上同學們的喜好,分析推測喜好背后的原因,給出合理建議,能將自己小組的發現有趣、清晰、完整地分享給同學,也非常鍛煉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還有些班級,自己設計問卷,調查了“雙減”前后,同學們學習生活的變化,利用問卷星調查,用班上真實的數據感受雙減的力度。
課堂交流意猶未盡,課后展示在班級文化墻,這是成果的分享,也是六年來統計內容學習完畢的結業匯報。依據課標、結合教材,緊扣統計思想、數據分析的核心素養,同學們親自感受了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的統計的全過程。變被動做題機械分析,到主動參與設計統計。在活動中,鍛煉了同學們的合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交流匯報能力;觸類旁通,數學與信息技術、語文、美術學科融合,感受了現代化的統計工具,制作并感受各種統計圖的作用,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為6年的統計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賴波)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用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