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性解決了‘有學上’問題,全面提質進入新階段,綜合改革邁出新步伐,熱點難點實現新突破,整體水平邁入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眾教育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12月10日,教育部在京舉辦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四場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呂玉剛給出一系列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比201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為實現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五年努力,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和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全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51萬所,在校(園)生2.26億人,即將圓滿完成中央確定的普及收官交賬任務,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正在乘勢而上,向更好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邁進。”呂玉剛說。
對于這些成績,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的評價是,“‘確保一個都不能少’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完善控輟保學政策措施,健全精準控輟長效機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尤其令人鼓舞的是,特殊教育群體的受教育權益保障全面得到加強,長期困擾我國基礎教育的一些短板得到補強”。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教育部在破解“城鎮擠”“鄉村弱”難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9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班額、超大班額比例分別降至3.98%和0.24%,分別比2015年下降了10.1和4.8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額(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任務。全國普通高中大班額比例比2015年下降了17.91個百分點。
減負是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此呂玉剛介紹,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得到有效緩解。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出臺《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政府四方責任,著力構建系統化減負體系。積極推進學校建立課后服務制度,不斷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全國36個大中城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后服務,有效解決“三點半”家長接孩子難問題。全面清理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由105項減至35項,更加注重體現素質教育導向。
呂玉剛表示,教育部堅持綜合施策、內外聯動,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先證后照”制度,重點整治無證無照、超前超標培訓、違規收費、虛假宣傳等問題,摸排整治了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和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進一步完善校外培訓監管制度,有效保障家長和學生權益。
解決人民群眾“有學上”的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上好學”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強音。在張志勇看來,“有學上”的問題正在被“上好學”的需求所取代,教育的內涵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
對此,呂玉剛表示,教育部將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推進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變革,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更好地服務農村地區開齊開足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縮小教育差距。“新時代基礎教育的‘四梁八柱’已基本確立,基礎教育已經踏上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征程。”呂玉剛說。(記者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