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寧全面落實扶貧政策 山窩窩里有“云課堂”
2021-12-08 13:46:48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領到助學金后,媽媽負擔減輕了……大家的關愛把我從痛失爸爸無助的絕望中拉出來,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久前,湖北省鄂南高級中學2018屆學生吳嘉歡在作文中這樣寫道。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教育局緊貼民生,突出控輟保學、精準資助等重點工作任務,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全面實施教育扶貧,照亮貧困學子夢想。

精準實施控輟保學,搖動教育的“船槳”

讓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既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在崇陽縣青山水庫上游的孤島上,屹立著一個陸路需要翻山越嶺、水路仰仗船運的尺沖教學點。求學之路艱難,學生上學有的要翻過幾個山頭,有的要劃船走幾里水路,時間長了難免有孩子想放棄,島上唯一的教師王值軍不厭其煩地上門勸返。洪水季節,道路被淹沒,他就劃船一個個接送學生;山路崎嶇,他就把路遠的學生安排到學校住宿;物資運輸不便,他就墾荒種菜、釣魚曬魚干,盡力給學生改善伙食。他堅守庫區26載,用一腔教育情懷搖動教育之“槳”,從教學點送出去了無數學生。

赤壁市鳳凰山中學學生蔣耀亮2020年參加中考并順利考入車埠高中。他的父母均是盲人,沒有勞動能力。赤壁市教育局找到了蔣耀亮,將他安排進鳳凰山中學就讀,學費生活費全免,生活物資一應提供,還通過家訪了解到他喜歡下象棋的興趣,引導他通過象棋融入“朋友圈”。

一方面加強失學輟學情況監測,分類安置適齡殘疾兒童入學;另一方面開展控輟保學大排查,重點做好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等重點群體、特殊學生摸底排查,有針對性地防止初中階段、初三年級學生輟學,咸寧市教育局通過精準實施控輟保學,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

“薄弱學校變個樣,群眾才能轉思想。”咸安區雙泉小學曾因校舍破舊、教師流動性大等原因,新生入學人數逐漸下降。2020年市、區兩級教育部門研究決定,該校加掛市教科院附屬小學牌子并由城區名校托管,“校園漂亮了,老師也能留住了。”校長陳海如說,今年學校新增學生人數首次破百,不少孩子又“回流”入學了。

一代又一代筑夢人搖動教育的“船槳”,“一個都不能少”地為兒童少年的求學之路保駕護航。

全面落實扶貧政策,情系學生種“陽光”

2018年,身患殘疾的鄂南高級中學學生劉洋考入該校并隨機分配到位于二樓的高一(15)班。學校了解到劉洋的特殊情況后,立即將15班教室調整到一樓,并在3天內新建了校內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衛生間,年級組將劉洋納入“陽光班”,多渠道申請資助;師生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幫助劉洋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劉洋能進鄂高讀書是全家人的榮耀,孩子說要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回報幫助她、愛她的人。”劉洋父親說。

在鄂南高中,與劉洋一樣受到“特殊照顧”的孩子還有很多。2011年至2020年,學校通過各類資助渠道累計資助學生逾萬人次,總金額超過1300萬元。2020年高考前夕,學校以高三學生為重點對象,摸排比對市學生資助中心提供的三年來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和高中免學費人員數據,篩選出98名困難學生并“偷偷”為其充飯卡,每人發放餐飲補貼300元至500元不等。

2018年,赤壁市教育局自籌資金,依托鳳凰山中學創辦“愛心學校”。凡是符合父母雙亡、父母一方死亡且另一方無撫養能力、父母雙方殘疾且喪失勞動能力三種情形之一的4-9年級學生,統一安排在該校“插花”就讀。學生全寄宿,學費、課本費、保險費、在校生活費全免,每生每天一份免費學生奶,周一至周五按最高標準就餐,周末不僅安排加餐,還組織學生上書法、象棋、計算機、足球等興趣課,保障學生全天候“有人管、有人帶、有人愛”。

嘉魚縣陸溪鎮大橋小學地處濱江低洼地帶,常年受洪澇災害襲擾,1996年至1999年當地連續三年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村落全部被洪水淹沒,部分學生家里變得一貧如洗,孩子們上學成了難題。教師何顯武一家一家上門尋找失散的孩子,通過希望工程、春蕾計劃以及相關基金會等籌集到助學款8000余元,解決貧困學生入學問題。

2020年春季學期,咸寧市資助貧困學生近10萬人,發放資助資金約6800萬元,其中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5.7萬人,發放資助資金約3400萬元。教育資助如“種太陽”,照亮貧困學子的世界,點亮山鄉教育的希望。

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山窩窩里有“云課堂”

在咸寧,多數地區是位于幕阜山脈的連片貧困區,中小學點多面廣。為保證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咸寧依托互聯網開展“聯校網教”,讓城鄉學生共享優質師資。各縣(市、區)還根據實際,探索實施集中、同步、分散、專遞四種模式。

咸寧市咸安區現有學校107所、學生72240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村小、教學點共有33個,在校學生1309人基本是留守兒童或家庭貧困學生,音樂、美術、英語課教師短缺。為破解這一難題,2014年咸安區搶抓該區被認定為省級教育信息化改革試點單位這一機遇,組建實體建制不變、基于網絡架構的虛擬數字學校。一個主講教師可以同時給2-3所聯網教學點中同步課堂教室的學生進行實時音視頻互動授課。

張公小學學生董子暢對自己第一次上同步課堂時的情形記憶猶新。那是一節美術課,老師從一個謎語引入蜻蜓的主題,接著通過圖片引導孩子去觀察蜻蜓的身體結構。這節課以后,他就喜歡上了畫畫。孩子們通過空中課堂開闊了眼界,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調查發現,該區鄉村學校98.5%的學生能清楚認知到“我們和中心學校使用同一張課程表上課”,85.5%的學生“很喜歡上中心學校主講教師的課程”,87.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興趣更濃了”。

為了保障“聯校網教”項目長效運行,崇陽縣成立了聯校網教協同中心,劃撥20個專門編制招聘心理健康、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優秀年輕教師,以崇陽縣實驗小學為基地,負責對全縣47個偏遠教學點實施聯校網教專遞課堂教學,幫助開齊開足薄弱學科課程。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咸寧市教育局一直以來都著重足額補充鄉村教師,及時招聘教師,做到有編即補,做到山窩窩里的“云課堂”,專供山窩窩里的讀書娃。

2019年,咸寧市鎖定建檔立卡貧困學生56374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這是56374顆在困境中仍然掙扎著跳動的心臟和56374雙同樣渴求出彩人生的眼睛——教育扶貧讓一切擁有了嶄新的曙光。(余 茹)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