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凱文邁出教室的七次提問:我在研學中重讀世界
2025-06-16 13:03:44 來源:今日熱點網
1
聽新聞

從“知”到“行”,從“行”到“悟”

研學星圖

朝陽凱文

曾以為,學習是坐在教室里翻書的聲音,

當課堂被打開,世界成了教材。

身為朝陽凱文的學生,是很有底氣的 !

我們習慣了課堂之外還有更廣的“課程表”:

可能今天還在討論人工智能如何嵌入新能源系統,明天就會在徽派園林里動手造景;

我們體驗過大學的樣子、實驗室的規則、舞臺上的追光、冰場上的果敢;

我們可以在一場小組挑戰中用英文講解川菜五味,也能在博物館里提問考古學家“如何復活沉默的歷史”……

身邊的老師總在鼓勵我們去問“為什么”,不是因為他們有所有答案,而是因為這里鼓勵每個學生成為問題的制造者,而非標準答案的背誦者

2025年的春天,凱文學子們把少年的好奇裝進背包,各自奔赴七條研學路線。從徽州到新加坡,從熊貓基地到東京藝術大學,這趟旅程像七條支流,最終都流向同一個地方——去看見那個我們內心渴望的世界,去挖掘那些我們未曾察覺的潛能與智慧。

這不是一場“看一看”的游覽,而是“動手做、親身悟、深入思”的沉浸學習。請隨小編鉆進孩子們的大腦,以“體驗”為經緯,重繪這幅七地聯動的研學星圖。

Part.01 - 在青銅、非遺與詩文中解碼文明基因

關聯學科:文學、歷史、地理、物理、傳媒

我們發現:文化的傳承不只是留存,更在于創意表達。

從香港大學的人文氣息到鳳凰衛視演播間的實時新聞演繹,從合味道體驗館的品牌演變到大澳漁村的非遺蝦膏制作,我們將“歷史敘述”與“當代傳播”串聯在一起。

親手學做發酵的蝦膏、呼吸咸腥的海風,得以深入理解香港摩天大樓的另一面——感受堅韌、質樸與自然共生的島嶼靈魂。

了解日清食品創始人安藤百福發明杯面的故事以及全球泡面文化的演變。

觀察新聞節目的實時錄制,了解提詞器、多機位切換技術,在新聞的世界感受多年來電視節目制作的發展歷程。

學生手記:

在合味道工場,我們體驗了杯面制作的每一個環節,從配料選擇到密封包裝,看似簡單的速食面背后竟有如此精細的工藝。中環天橋下既有為生活奔波的‘撈仔’的忙碌身影,也有從摩天大樓內出入的商業精英們從容的身形,這座城市是如此包容。

這趟旅程不僅讓我見識了都市的繁華與傳統,更教會我需要去理解不同的文化。香港就像一面棱鏡,從每個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樣的光彩,一路的風景與見聞也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珍貴的收獲。

當課本中的“史詩”概念與杜甫生平足跡重疊,文學史理論瞬間具象化。

踏入杜甫草堂,我們認真聆聽老師講述杜甫的生平事跡,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憂國憂民,到《春夜喜雨》的細膩描繪,通過飛花令朗讀、詩詞接龍等活動,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詩詞的魅力與文化內涵。

在三星堆研學基地,我們親手復刻青銅面具模型,體驗范鑄法。我們發現“青銅時代”的抽象概念,原來可以被錘子、坩堝和銅水一一具象化。

我們認識了各類工具,體驗了青銅器澆鑄,隨后還化身考古學家,在專業老師帶領下,嚴格按照考古發掘流程規范,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并對其進行記錄、提取、整理、分析,親身感受考古工作的嚴謹與艱辛,培養了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在充滿神秘感的博物館,我們被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所吸引,青銅大立人像、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這些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三星堆出土文物,帶我們回到了古蜀文明的輝煌時代。在老師深度解讀下,我們對古蜀文化的起源、發展及獨特魅力有了深入了解,不禁贊嘆古蜀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學生手記:

我們圍在修復師傅身邊,看他用一把細到幾乎看不見的刷子清理銅器。他說,‘修復文物就是給時間上繃帶’。 我低頭看著手上那副面具模具,它有古老的模樣,卻有我的名字刻在背后。

清理三星堆探方時,我突然理解考古報告的‘地層’描述——歷史不是平面文字,而是立體的時間堆疊。”

Part.02 - 當AI與量子照進現實

關聯學科:物理、科創STEM、環境科學

我第一次意識到,科學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而是我們能參與的生活。

合肥,原來是一個盛產“科技狠活”的城市。我們親手模擬量子通信過程,嘗試用AI進行語音識別,在蔚來新能源汽車展廳參觀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有序運作,從零部件的組裝到整車的下線,每一個環節參與其中。我們開始理解:未來不是一種遙遠,而是一種設計。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AI體驗課上,我們深入了解到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還積極思考了它對人類未來的深遠影響,從簡單的圖像識別到復雜的自然語言處理,并親手體驗了機器人編程,在實踐中鞏固了課堂里所學的知識。 科技館IMAX穹頂影院的4D電影更是通過無線電波的視角,揭示人類如何傾聽宇宙的“聲音”。

新加坡濱海堤壩現代化建筑和先進的設施,瞬間就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這個城市先進的水凈化技術,讓我們看到環保如何成為一座城市的神經系統。而在日本富士山紀念館,我們通過紀錄片了解了活火山的形成歷史與地質構造,結合講解,分析富士山對周邊氣候、建筑、植被分布的影響,以及地震防災小知識,全程圍繞火山活動與人類共存的可持續課題。

學生手記:

新加坡人很會利用雨水資源,這座堤壩收集的雨水能滿足全島20%的用水需求。我趴在欄桿上往下看,發現海水和淡水的顏色真的不一樣。”

最后一天,在樟宜機場看到了壯觀的大瀑布。水流從40米高的屋頂傾瀉而下,周圍是茂密的熱帶植物。晚上燈光亮起時,瀑布變換著不同的顏色,美得讓人移不開眼睛。機場里的蝴蝶園和電影院,完全顛覆了我對機場的印象。

Part.03 - 一雙手的記憶,一個眼神的交換

關聯學科:建筑學、食品科學、工藝美術

宏村的水,是靜的;但我們的手和腦是忙的。

園林課中,我們手繪徽派微景觀模型,嘗試復原“步移景異”的東方美學,學習徽派園藝的“借景”“藏景”手法,我突然對“造景”有了新的理解。

穿上茶服,帶上草帽,小心翼翼地采摘著嫩綠的茶芽;隨著殺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傳統制茶工序,鮮嫩的茶葉在師傅們的手中逐漸變成散發著清香的干茶,我們突然“喝懂了”黃山毛峰。

在胡開文墨廠,徽墨與歙硯的工藝流程讓所有人都忍不住想參與其中,我們沾金繪墨,將千年墨藝收入指尖記憶。

我和大熊貓交換了一個眼神……

在成都大熊貓基地,我們成了“臨時飼養員”:協力清理工作區、摔竹子、為康復療養的老年大熊貓精心剪竹葉、分別為圈養和野生的熊貓制作不同配方的窩窩頭,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國寶們的關愛。我們開始懂得,保護動物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極其細膩的陪伴。

學生手記:

“我們圍在老師身邊,看她講解徽墨如何“描金”。我也動了筆,一筆一劃地蘸墨、涂金。我想,這可能就是傳統技藝的魔力——你必須慢慢來,才能留住時間。”

研學歸來,老師詢問:“這趟旅程,你學到了什么?”

我沒有立刻回答,

而是悄悄寫下:“原來,我們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緯度學習。”

所以我的答案是——

我開始相信,世界不會等你長大才開始啟發你,它早就準備好,只等你走出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