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本科生協同育人黨支部與中國南極中山站黨支部,開展“關注國家發展·勇擔強國使命”在線聯學聯建活動。這次與“極地之南”科考隊員的空中會面,讓華東師大的師生們倍感興奮。
現場連線的科考隊員中,有一位大家很熟悉,他是正在南極中山站參加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工作的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研二學生李喆。作為奔赴南極科考的研究生黨員,李喆激動地向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們傳來“地球之極”的問候。
“在達爾克冰川的34天,期間隊員們不僅要完成科考任務,還要自力更生,解決后勤問題。挖雪化水,加油發電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環節,真正體會到了遠離工業文明的感覺。”李喆說。當時南極正值夏天,但夜晚零下十幾攝氏度、二三十米每秒的狂風卻是家常便飯。科考隊員們需要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在控制艙外檢查儀器狀態,并開展各項科研工作。“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隊員們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圓滿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順利歸站。”
經歷了一次次磨練后的李喆對“極地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說:“一批又一批的‘南極科考人’以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對極地事業的熱愛,我很有幸參與這項光榮的事業!今后,我會一直以‘極地精神’為激勵,為極地科研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南極之巔。”
在南極開展極地考察研究,對人類認識地球系統及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南極在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中的科學地位突出,這里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層圈等氣候系統五大圈層相互作用,觸發全球環境與氣候改變,環境與氣候要素相依互饋且變化敏感,是研究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窗口。
華東師范大學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學需求,以學術卓越引領育人卓越,致力于提升學術研究及創新創造的引領力和貢獻度,積極踐行大學為國家和世界發展的未來培育新人才的責任。目前,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已有3位師生黨員先后6次前往南極,踐行并傳承著“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極地精神。他們也將這一精神帶回了華東師大,融入所在團隊的日常科研工作中。
地理科學學院史貴濤教授,就是一名有著豐富南極科考經驗的“老將”。他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均開展過科學考察活動,在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累計2年多。作為第26次、27次南極昆侖站科考班班長,29次南極昆侖站副站長和32次南極昆侖站黨支部書記。其中,2012—2013年他帶隊完成了中國Dome A深冰芯鉆探系統安裝調試,打下了中國南極深冰芯第一鉆,為中國南極深冰芯科學工程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2015—2016年作為深冰芯現場工作負責人,創造了中國南極冰芯鉆探單季進尺記錄;他帶領極地環境研究團隊在極地雪冰現代環境過程、變化和機理以及冰芯氣候記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為認識極地氣候環境變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近年來,南極科考的新生力量不斷涌現。2020年,地理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王丹赫作為華東師大第一位赴南極內陸科考的學生,將師大學子的科研熱情揮灑在南極內陸。通過對南極中山站附近區域雪冰等環境進行的系統調查研究,王丹赫發現,人類活動對極地局地環境中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但源于南半球中低緯度長距離的大氣傳輸可能是一個重要來源。這一科研發現為認識極地環境變化帶來了新的思路。
2021年11月5日,李喆作為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隊員,正式開啟了南極科考之旅。他擔任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冰雪化學、冰雪物理、冰川水文和冰川氣象等開展冰雪環境監測。迄今,他和團隊成員們已在南極開展了130余天極地考察研究工作。
這次“空中會面”,李喆和中國南極中山站黨支部成員向華東師大師生們介紹了當前在中山站開展的科考工作,及中山站特色黨支部建設情況。
“希望雙方以黨支部為陣地,繼續加強高校科研力量與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合作交流,也期待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們在極地研究中有更多新的突破,為國家極地科研事業貢獻更大力量。”地理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段玉山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符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