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高校自動化專業普遍面臨專業定位與社會需求錯位,專業知識過時和實踐環境建設滯后等問題。前些年,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的教授們常幫學生制定詳細的求職計劃,從簡歷撰寫到求職技巧都全面細致指導,可其中很多同學仍然求職碰壁,其中不乏一些平時表現優異的學生。
但近三年來,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7%,畢業生對專業的滿意度超過97%,用人單位滿意率高達99%。背后的原因何在?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授喬俊飛牽頭的北京工業大學“環保自動化”教師團隊成功入選。記者采訪發現,在這支黃大年式的教師團隊背后,是一個新時代不等人的追趕故事。
從源頭破局:人才培養模式的“破”與“立”
“我們培養的人才無用武之地,學生著急老師更急,應該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們這些教師。”學院自動化專業學科帶頭人喬俊飛教授說,“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球領先創新高地,我們不能錯失良機,只有蹚出一條新路,才能把握發展機遇。”
團隊把“人”作為解決問題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外引內聯、自身培養等方式,對教師團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重新組建了由長江學者領銜,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自動化專業師資隊伍。
喬俊飛說:“全體教師形成共識,要站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首都建設需求的政治高度,以全新目標定位、全新知識體系、全新實踐環境、全新制度保障打造新型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團隊教師深入用人單位和人才市場,了解北京及周邊地區工廠對自動化人才的需求,梳理出具備“數據思維”,善于從數據的角度發現規律;掌握“智能工具”,能運用數據熟練開展工作;實現“數據驅動”,能基于數據提供解決方案、創造價值等關鍵指標,繪制出一張新型自動化工科人才的“標準像”,為改進人才培養目標把正方向。
敢于拿課程開刀:打造“智能+系統”專業知識體系
培養新型自動化工科人才,新的專業知識體系起支撐作用。調整知識體系事關重大,是走個別調整、逐步完善的穩路,還是采用全盤推倒、大破大立的險路,專業建設委員會內部產生了分歧。
有教師認為,應該立足現有條件邊調整邊完善,這樣對現有培養體系沖擊較小,即使不成功,損失也不會太大;也有意見認為,要改就要大刀闊斧,另辟蹊徑。喬俊飛聽取各方意見后最終拍板:以改革目標為標準,符合目標的重點扶持,與目標不符的堅決拿掉,即使動了某些人的“奶酪”也絕不妥協。
專業建設委員會決定從內部改起。他們淘汰過時課程,降低傳統工業控制知識比重,按照“數據”“智能”“系統”等三個維度對專業進行重構。經過多輪持續優化,截至目前,取消專業課程8門,修訂課程5門,新增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專業課14門,專業知識更新率達到81%。
為避免“因人設課、因人固課”弊端,確保知識體系動態更新,他們創建了專業知識重構機制,定期調查課程知識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教師團隊建立了畢業生年度回訪、用人單位年度調查、同行定期評價等反饋制度,客觀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
把課堂搬到實驗室: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爬滾打
2021年6月份,自動化學院2018級本科生王婧瑤到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實習。一段時間后,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都對她稱贊有加: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不僅能較快明白項目原理,還能對任務點進行拓展。
王婧瑤優異的實習表現得益于北工大良好的實踐育人環境。北京工業大學素有“實踐育人”的優良傳統。1965年,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真刀真槍”畢業設計曾在全國高教界引發強烈反響。專業建設委員會認為,培養新型自動化人才,離不開創新的實踐環境。他們籌措資金,陸續投入1800余萬元新建“多智能體協同控制” 教學實驗室和“城市場景智能監控”教學實驗室。走進這些實驗室,你能看見學生設計的“撿乒乓球機器人”,還能看見學生開發的新型“掃地機器人”。
團隊充分發揮“國創”“星火”等校內外科研項目的引領作用,依托“數字社區”“智能感知與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校內產學研實踐創新平臺,給學生創造多元化實踐鍛煉機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施劍松)
標簽: 北京工業大學人才培養開新路 meta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