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教新格局 理性填報高考志愿
2022-06-10 09:12:41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緊張的高考結束后,接下來便進入為填報志愿和選擇高校做準備的階段。填報志愿和選擇學校并非簡單之事,其中大有學問。一些學生和家長可能會感到茫然無措。

網上流傳這樣的說法:高考總分750,如果考到六成即450分,可以報二本高校;考到七成即530分,可以報一本高校;考到八成即600分,可以報“211”高校;考到九成即680分,可以報“985”高校;考到700分,清華北大任意挑;而考到400分以下,選擇余地就很小,只能報考民辦或高職。結合歷年高考情況,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這也僅僅考慮到高校的層次,未注意到高校在地域、專業、特色等方面的差異,更未考慮考生個人家庭、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區別和需要,并且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不可助長。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取得的成績也十分顯著。從總體上看,高等教育在讀人數超過4300萬人,2021年毛入學率達到57.8%。這意味著全國18—22歲同齡人中約有60%的人可以進入各級各類高校。以往,人們在填報志愿時,比較重視和強調的是高校層次、名氣和專業,特別是專業的就業情況,以至于其他方面容易被忽略。所以,全面審視高校與自身,綜合考慮主觀與客觀、內部與外部、現實與可能,從而理性地作出判斷和選擇,很有必要。

我一個同學早年去美國讀博,畢業后留在國外工作。他的孩子學習很優秀,在美國參加“高考”。我問他,孩子是想讀哈佛還是斯坦福,他說美國人選擇高校并不十分在意名頭,而是很實際,不會攀高求大。比如,考慮地域因素,孩子申請本地(州)的高校,學費就很便宜,幾乎是外地(州)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時,美國不同的高校各有特色,有的高校可能整體聲望不高,但某些專業領域質量上乘,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選擇的人也很多、競爭力很強。有些以本科教育為主的文理學院,質量和聲譽甚至超過研究型大學,更為家境條件好的孩子所青睞。家門口的普通大學、社區學院提供著各具特色的教育,如社區學院是一種過渡性的教育,相當于我國的二、三年制的高職高專院校。只要在這里讀書,積攢夠學分,便可以申請轉入本科大學,也可以通過修習職業類課程,畢業后直接工作。因此,在美國人們選擇面很廣,不會都擁擠在那些名牌大學之下。

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有所不同,不能機械地比較。不過,通過近些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高等教育出現了重大可喜的變化,不僅整體辦學條件快速改善、辦學實力普遍增強,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也得到整體提升。在政策主導下,高校日益加強分類發展和內涵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辦學格局。全國3000余所高校中,既有以“雙一流”為代表的學術研究型大學(約150所),也有以地方高校為主體的大批應用型本科大學(800多所),還有介于二者之間的辦學基礎好、實力較強的研究與應用結合型或復合型高校(約300所),更有直接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就業的,重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1400多所)。有些高校整體名氣不大,但學科專業很好,很有實力。因此,個人在填報志愿和選擇高校時,要多觀察、多了解、多研究,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就越能找到適合自身興趣、特長和發展需要的高校,切忌單純考慮高校的層次和名氣。

現行的大學排行榜、學科專業排行榜很多也很雜,可以為人們選擇高校和專業提供一定參考。但嚴格說來,沒有哪一種排行榜能夠做到科學準確,甚至有的排行榜還起到誤導作用。高等教育非常復雜,既有人才培養、教學工作、思政教育,又有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不同高校的辦學歷史、文化傳統、條件裝備、目標定位、專業設置等各不相同,很難準確衡量其教育質量和聲望。那些排行榜僅僅抓取上述各項工作中某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可以用數量表示的指標或要素,加以一定的權重,簡單地進行換算打分,把幾千所高校人為地搞出個高低上下、三六九等,可信度并不高。所以,排行榜只能作大致參考。當選擇高校或者專業時,要了解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包括查閱學校網頁、請往屆學長介紹、向教師咨詢。如果有條件,最好利用假期到高校實地考察。

當然,更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活動,比過去要進步得多,除了學業之外,還廣泛開展文化、藝術、體育、社會等各種素質教育活動。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交往中,認識自己的興趣、專長,也認識社會。自己是適合從事學術研究、文學創作,還是教學、管理、實務、技術、操作?是適合普通工作領域,還是特殊的體育、藝術領域?所有這些,都應實事求是地認真分析考量。也許高考分數很高,但是否一定適合做學術研究,或者一定要進研究型大學讀書,可能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選擇。現實中,一些考入一流大學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選擇的學校和專業,導致學習沒興趣沒勁頭、跟不上進度、成績不合格,有的還不得不退學,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理性看待和選擇至關重要。

祝每位考生都能找到心儀的高校和專業,走向成長成才成功之路!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0日第2版

標簽: 立足高教新格局 理性填報高考志愿 meta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