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芒種,連收帶種。”隨著氣溫升高,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農事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然而,宜興市楊巷鎮的麥田與水稻田里,一眼望去一臺臺“大家伙”正在隆隆作業,往年農忙的景象被農業機械化替代,搶收搶種變得不再“匆忙”。
這些“大家伙”正是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科研團隊在農忙前期為楊巷鎮農戶送去的智能化定制設備。自2021年江蘇大學與宜興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來,搭建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打造楊巷示范工程便是校地共建工作的重點之一,學校通過組建物聯網、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三個研究領域的近30名專家師生團隊實現全方位對接和服務。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團隊始終無法下田試驗,只能以“不見面、不接觸”的線上方式為農戶答疑解惑。近日解除封閉式管理后,團隊立刻帶著設備來到楊巷鎮。經過一番現場調試,機械轟鳴著在田里來回穿梭,站在田埂邊拿著手機的村民李波濤顯得很激動,“以前我們光著腳在田里插秧,臟累不說還費時。現在好了,有了智能化設備,家里的機器‘趕時髦’上了網,手機上點點就能操作,年輕人也愿意干農活了,方便極了。”
事實上,將智能化設備安裝在農戶現有的農機上,實現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于一體的收割與插秧工作,只是團隊為楊巷鎮量身定制的智慧農業綜合管理系統中的冰山一角,該管理系統目前可根據已錄入的97臺農機、29500畝地塊的數據,結合農資、作業等資源進行全程監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們做的是基礎架構,類似于蓋房子,地基打好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DIY’自己的房子。”江蘇大學智慧農業綜合管理系統項目整體架構設計師李峰介紹,無論是種植水稻還是其他農作物,都可通過平臺智能分析農情,做出合理預測,將決策推薦給農民參考實施,讓農民不再僅靠天吃飯。
“目前通過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精準監控農資消耗,能夠有效減少農機油料、農藥化肥使用量,每畝地節約成本達60.6元。”楊巷鎮農業農村局局長史俊偉告訴記者,今年楊巷鎮水稻播種面積將在3萬畝左右,宜興萬畝現代農業智慧示范基地合作也將更加深入。
面對實實在在的成效和收益,史俊偉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這套創新型智慧農業綜合管理系統實現了鄉村資源和農業‘產、收、售’一體的數字化管理,也率先成為了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現代農村信息管理示范工程,未來楊巷鎮這所味‘稻’小鎮的農業生產定將更智能、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