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聰是不老屯中學初二年級學生。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所地道的鄉村學校。的確,這所中學地處北京市密云區,從天安門出發,得驅車140多公里才能到達。雖然地處北京,但因位于密云水庫附近這一特殊區域,當地限制發展產業,經濟發展落后。就像雨聰所說,“不怎么起眼”。
不過,這學期,雨聰卻覺得自己的學校特別帶勁。“現在,我最喜歡來的地方就是學校!”新學期開始后,這所鄉村學校里的每名學生都實現了一人一課表,沒有行政班,開始選課走班。“有那么多課程可以讓我選,學習變得有趣了!”“觀星、攝影、民宿設計、魔方、影視編輯……這么多社團選哪個好呢?問問導師的建議吧!導師可是發自內心地關心我,無論我成績好不好。”
大半年前的雨聰,卻是另一番模樣:父母外出務工的她,每天還在垂頭喪氣地“假裝學習”,“吆喝孩子去上學”是讓奶奶最頭疼的事。不老屯中學校長李子臣說:“但凡有點門路的父母,都把孩子接到城里去了,只有走不了的才留在這里。”
是什么讓一所發展乏力的鄉村學校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煥發出了蓬勃生命力?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鄉村學校高質量發展難題怎么破?
“要變革,就做育人模式變革”
今年3月4日,密云區區長馬新明一行走進了北京十一學校,促成兩校之間結成聯盟關系。
聯盟帶來的第一個福利就是不老屯中學的48名教師,分批來到北京十一學校、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和北京十一實驗中學參觀學習,打開了鄉村教師的教育視野。在不老屯中學教師王洪艷的印象中,“全校出動”的參觀學習已經很久都沒有過了。教師們意識到,李子臣提到的變革真的要來了。
這場變革實際上是李子臣“要”來的。作為北京市名校長工作室的學員,李子臣跟著導師李希貴學習了3年。在此過程中,隨著對北京十一學校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李子臣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強。
建校已60多年的不老屯中學,曾是一所有著輝煌歷史的完中,但因學校地理位置偏遠特殊,人口流失,生源減少,2004年撤銷了高中部,現在共有165名學生,其中158名寄宿生。
因為學校所處區域緊鄰密云水庫,是首都飲用水源地,出于保障北京水源安全的考慮,當地只有基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村民大量外出打工,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單親或離異重組的家庭占70%。即使留在孩子身邊的家長,陪伴和養育孩子也是短板,父母學歷多為初中畢業,孩子的教育主要靠學校。
“條件不好,苦學來補。”學生們的作息時間表是這樣的:6:00起床,7:30晨讀,12:00午餐,13:00預備,18:05晚飯……3節晚自習后,21:50就寢,10分鐘后熄燈。從起床到熄燈,在校生每天16小時的時間里,滿滿當當安排著26個條目。學生們眼神黯淡,面無生氣。
教師們的付出不比學生少。教師們大都住在密云城區,山路蜿蜒曲折,每天通勤往返近3個小時。各種事務性工作不能落下,教育教學也很“用力”:帶著學生不斷鞏固基礎和重復刷題。全校教師平均年齡47歲,教育教學方式主要是“拎著脖領子讓學生學”。
令李子臣苦惱的是,即便教師已經很努力了,但近幾年,不老屯中學的成績還是有下滑趨勢。
李子臣意識到,鄉村學校再靠原來的刷題模式走下去,行不通了。再不進行變革,對不住這些本就條件不利的鄉村孩子。“我們鄉村學校能不能像十一學校一樣,進行選課走班的課程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激發老師和學生的活力?”李子臣多次提出,希望能夠在導師李希貴的指導下進行變革。
2020年冬天,李希貴帶領工作室成員來到不老屯中學開現場會。站在學校校園里,面對神色黯然的學生和滿臉無奈的教師,他理解了李子臣的擔憂。
作為北京十一學校鄉村扶貧項目組負責人,李希貴發現,這所學校雖然地處北京,但因地理位置特殊,產業發展受限,老百姓思想閉塞、觀念陳舊,是一所典型的不利處境辦學的“庫區學校”,具有與很多偏遠鄉村學校相似的境況:在國家政策傾斜下,雖然硬件和教師待遇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教師隊伍年齡偏大、結構性短缺,內驅力不足,教育教學質量難以得到質的提升,教師沒有價值感,專業能力也難以提升。因為家長外出打工,學生缺乏家庭關愛,只能被教師“看著”學,在學校也不快樂。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