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探索“服務區”制度,入園不再是“特權”贏得百姓齊喝彩
2020-05-06 08:49:3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擇園需求強烈,都想往幾所名氣大、辦學質量高的幼兒園擠,甚至通過托關系、打招呼等走后門的方式解決子女入園問題……2012年前后,浙江舟山新城學前教育面臨優質資源供不應求的窘境。

但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舟山市民對學前教育“滿意”“比較滿意”接近百分之百。這一變化是如何實現的?

2014年以來,舟山市積極探索幼兒園招生制度改革,以“服務區”制度倒逼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較好地解決了“入園難”問題,較大程度緩解了“入有質量的幼兒園難”問題,回應了公眾享受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訴求。

探索“服務區”制度,入園不再是“特權”

2005年,舟山市政府搬入新城。隨著新城人口的集聚,新建幼兒園也逐步增加,但是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矛盾不斷激化。

舟山市教育局副局長曾時尚介紹,過去一段時間內,幼兒園有不同的辦園主體,政府機關、部隊、企業等,都有不同的招生對象,子女入園是特定身份人群的福利,即使家與幼兒園近在咫尺,若無特定身份,也無緣幼兒園。

公平招生成為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并在2012年前后大爆發。新城幼兒園園長夏安紅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多收孩子,幼兒園滿負荷招生,“一屆收了9個班,班額也撐到了最大的32人,但仍然難以滿足民眾需求”。

“新城幼兒園,用的是不是財政的錢,憑什么我們不能進?”市民對某些財政保障幼兒園招收特定對象做法的合理性提出疑問,通過多種途徑表達要求公平入園、享受公共教育資源的訴求。

面對這些疑問,曾時尚坦言,囿于歷史與管理體制的原因,當時很無奈,“無言以對”。但面對市民的入園訴求,教育部門不能無動于衷。

為了回應市民的公平入園訴求,舟山市于2014年開始,在新城探索實施學前教育招生“服務區”制度。即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下,根據各幼兒園的辦園規模,分別劃定相應的招生服務區域,按照“服務區”的劃定就近招生。舟山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沃維林解釋說,招生“服務區”制度,就類似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劃片入學。

經過兩年的探索、實施、改進,服務區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舟山市教育局決定不斷創造條件,擴大實施范圍,明確從2016年起在新城及部分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實施學前教育招生“服務區”制度。

經過這幾年的推動,目前舟山市實施學前教育招生“服務區”制度的幼兒園覆蓋率已達81.15%,除定海、普陀老城區外,其他區域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到2020年,將基本覆蓋到全市。

舟山市教育局局長祝幸安說:“‘服務區’制度,是一項供給改革,保障了適齡兒童享有公平優質的學前教育的權利,最大程度滿足了群眾就近入園的需求。”

“服務區”制度倒逼學前教育均衡發展

如果只是改革了招生制度,幼兒園之間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不一,市民的擇園沖動仍然不能化解,這是祝幸安的擔憂。

為此,舟山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疏理和改進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將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鎮街道辦幼兒園等由財政保障的幼兒園,統一劃歸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強化了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管理區域內學前教育的職能。

在此基礎上,加大財政投入,完善了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沃維林介紹,舟山市學前教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的比例逐年攀升,從2011年的4.01%提升至2018年的7.77%,超過了《浙江省學前教育條例》規定的5%。

有了財政的支持,舟山市大力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學前教育布局規劃,開展住宅小區配套園專項治理,實施“幼兒園擴容工程”。兩年來,全市計劃新改(擴)建幼兒園28所,目前已有19所投入使用,新增202個班級6060個學位;已啟動和正在建設的有7所,項目完成及開工率達92.86%。

在辦好公辦園的同時,舟山市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園,促進公辦、民辦園協同發展。民辦園如果被認定為普惠性民辦園,可以獲得同級公辦園生均培養成本30%的補助,最多可獲得生均6000元的補助。

此外,舟山市還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薄弱幼兒園改造工程,近5年共有39所薄弱幼兒園經改造后提升等級。針對民眾不同層次的需求,舟山市在做好政府保基本的同時,積極引入高端民辦園。

目前,舟山市已經形成公辦園為主體,普惠性民辦園、高端園為輔的多元辦園格局,其中公辦園占比為59.44%,等級幼兒園覆蓋率達98.48%,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幼有所育”的需求。

摸索中不斷完善“服務區”制度

“舟山市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的踐行探索,是完善城鄉一體、公民辦一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縣域實踐范例,是浙江乃至全國較早實施服務區制度的區域之一。”浙江師范大學兒童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呂蘋教授評價道。

舟山探索、完善“服務區”制度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也體現了智慧。

舟山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幼教干部毛妙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12年,學前教育入園需求大爆發,為了解決公平入園問題,教育局決定讓招收特定對象的幼兒園逐步向社會開放,第一年拿出30%的名額來搖號,第二年拿出50%的名額。

“搖到第二年的時候,老百姓權利意識覺醒了,都想要入好園,但只有一部分市民搖到了優質學位,矛盾愈發凸顯,差點引發集體上訪的群體性事件。”毛妙琴說。

把曾經的特權、福利,變成今天的公共服務,搖號政策啟動了改革,但不徹底的改革,可能讓改革跌入轉型陷阱。“改革的迫切形勢,要求我們以更大的力度、更徹底的方案,來推進學前教育公平普惠發展,這才有了‘服務區’招生制度。”曾時尚說。

然而,把過去定向招生的幼兒園向全體市民開放實現“就近入園”,擠壓了定向招生對象的入園機會,改革面臨不小的阻力。對此,舟山市一方面多管齊下提升區域內學前教育均衡水平,比如,新建園均按照二級園所的辦園條件設立,切實保障辦學條件相對均衡、收費合理且標準統一,且通過統一配置師資,確保質量均衡。

另一方面,則是尊重歷史、兼顧各方利益、穩步推進。沃維林告訴記者,根據政策,小區業主子女是“基本服務區”的優先招生對象,而對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特定招生對象,在規則公開的前提下,也允許在一定期限內優先招收。這一兼顧歷史和現實的政策,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針對“服務區”制度進一步推廣遇到的問題,舟山市還在繼續探索。祝幸安表示,舟山市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總量仍不足,尤其是定海和普陀老城區,今后將利用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機會,督促兩區嚴格實施規模,合理配置資源,以著力解決主城區資源不足問題。

針對民辦普惠資源相對不足、公辦和民辦園辦學質量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祝幸安介紹,舟山市將逐步縮小公辦和民辦園生均財政保障的差距,通過合理確定財政保障、收費收入在公辦園辦園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適當提高公辦園家庭分擔比例,把在公辦園節省的經費投入到普惠性民辦園,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從而縮小辦學質量差距,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