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4年時間,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就跌掉1萬人規模。
北京市招生考試委員會4月17日公布了今年北京市高考報名數據:今年全市共有59209人報名,其中,統考考生54065人,(高職)單考考生5144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比2018年減少了3864人,下降6.13%,其中統考考生減少了2305人,下降4.09%。
北京在去年剛剛結束了連續11年的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今年再次進入下降區間,且首次落入6萬人以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10年以來,每隔4年時間,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就跌掉1萬人規模。
這樣的變化趨勢已經隱藏在北京市高中、初中招生人數變化中,并可以據此預測未來幾年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
北京考生還將減少并在3年后回升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北京市教委發布的數據發現,2018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逆勢上揚,當年北京市普通高中畢業生人數也是結束了連續5年下降后上升,與此對應,201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數同樣也是結束了連續5年(2010-2014年)下降后上升。
那么,根據已經公布的2017、2018年初、高中數據,可以判斷未來幾年北京市高考人數會怎樣變化呢?
明年北京市高考統考報名人數將與今年持平,因為2017年北京普通高中比2016年多招了11人(是的,只多了11人),但2021年,北京高考人數或將大幅下降,因為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只招到了47355人,是近10年來的最低值。
也就是說,在2021年,北京高考人數就可能跌破5萬人。
如果再繼續進行預測,那么就需要根據北京市初中招生人數了。
北京市初中招生人數與高中變化趨勢不同,呈現V字形走勢。2012-2015年逐年下降,2015-2018年則逐年上升。
2015年入學的初中生將于2021年報名高考,也就是說,這一屆學生,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人數的谷底。但此后,從今年開始,北京市高中招生或將持續3年的增長。也就是說,2022年開始,北京高考人數也將回升。
總結一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預測,目前北京市高考人數正開始一個新的但也較短暫的下行區間,2021年左右見底后,將迎來一個至少持續3年的回升。
高考人數變化預示戶籍放開力度?
北京作為一個人口超過2000萬的特大城市,為何高考人數如此之少?答案在于在北京報名高考必須擁有北京市戶籍。
對于“新北京人”來說,讓兒女在北京接受優質的中小學和高等教育,是他們除了購房購車便利之外的最大福利。如此一來細思極恐,再過3、4年時間,北京高考人數就可能回升,這勢必會傳導至基礎教育學位提前甚至持續緊張,北京市會多大程度上放開戶籍也就可想而知。
即使今年高考人數又創新低,多位教育界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北京市實行“異地高考”也“幾乎不可能”。
目前,北京市實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職招生考試政策,但這項政策惠及人員有限,近年來獲得資格人數徘徊在300多人。
原因在于其審核條件較為嚴苛,比如今年的申請條件就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在京有合法穩定職業已滿6年、進城務工人員在京連續繳納社會保險中的基本養老保險或基本醫療保險已滿6年(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是連續,不含補繳)、隨遷子女具有本市學籍且已在京連續就讀高中階段教育3年學習年限等。
隨著北京市今年高考人數再創新低,另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也隨之而起。
盡管北京今年高考人數降低,但全國報名高考人數可能繼續增長,并突破千萬人大關。
據報道,2018年北大、清華在本科一批次中共錄取北京學生267人,再加上保送生等特殊招生計劃的學生,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招生總人數在500-600人之間,錄取率為1%左右,在清華、北大錄取率比較低的河南、廣東、貴州等地,平均錄取率為0.04%。
此外,幾所北京本地高校普遍水平較高,它們招收了大量北京本地考生。據報道,北京工業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方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每所高校都招收了幾百名至一千多名北京考生。
也就是說,北京考生考入這些名牌大學的幾率更大,甚至是河南、廣東這些人口大省的幾倍。
今年北京市高考錄取制度的一個改革,有可能讓更多外地大學錄取到水平較高的北京學生。
北京市將繼續推進錄取批次改革,將本科一批、二批合并為本科普通批。北京市在2017年啟動了錄取批次改革,先期已將本科二批、三批合并為本科二批。
有分析認為,合并本科錄取批次后,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可以面向同樣的生源并同臺競爭,創造了較為公平的錄取環境,相應地也給考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同時有助于淡化學歷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