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金秋的9月站在山頂覺得“世界我有”之時,的確沒有料到,大一年級的劇情會是“高開低走”。
來北京上大學的第一個秋天,除了用最快速度熟悉了學校地圖、周邊生活設施和地鐵路線,我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拉室友們到京郊爬山。
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風是金色的,一陣陣吹得人精神亢奮。登上山頂,和新朋友第一次俯瞰這座城市,密密麻麻的高樓與馬路被踩在腳下,這一刻的少年,恐怕在經歷青春歲月里的“高峰體驗”:剛踏進大學校門,帶著高考成功的滿滿自信,和對未來近乎夢幻的歡喜感。
那個9月站在山頂覺得“世界我有”之時,的確沒有料到,大一年級的劇情會是“高開低走”,在一個如此志得意滿的開場后,會熬過相當長一段迷茫的時光。
我的家鄉是一座色調古舊的南方小鎮。在那里,學生能考上一本高校,就會被所有人羨慕和稱贊了,而我考上了北京的重點大學,全家人整個暑假都過得特有面子。爸媽擺了十來桌酒席,親友和街坊鄰居都送上熱情洋溢的祝福。
我尤其記得一個叔叔敬酒時說的話。他說,上一個去北京讀書的哥哥是全鎮人的驕傲,而我也同樣,“老家這個小地方會因為你們真正變好”。
高考,讓我相信天佑勇者、天道酬勤的道理。本身還算聰明的頭腦,以及日夜刻苦刷題,讓父母從沒為我的求學考試發過愁。我也以為,靠著這般努力,大學一樣順利無憂。
然而,開學兩個月后,我這只驕傲的公雞就被徹底打擊成了灰頭土臉的小麻雀。
首先,大一新生活推翻了我原來賴以生存的“學霸邏輯”,從前十幾年我認為支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新生活面前變得不再那么有存在意義。
懷揣著高昂的熱情報名參加大學社團,發表觀點,展示自我,結果發現在其他見過世面的同學面前,我曾經生活的世界太小了。身為一名小鎮做題家,錯過了課堂之外的好多書和風景,而這些,很大程度上為你“增值”,打造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可我剝離了“考分光環”,還有什么值得驕傲呢?
另外,驀然而至的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讓我有些手足無措。
高中時代,我的時間被各科作業和習題安排得沒有懸念。進了大學,課業不那么繁重,于是大把的時光扔到面前,而我面臨的問題是:時間,到底怎么支配?過去是時間支配著我,而現在時間丟下我不管了。
陷入迷茫,然后著急、焦躁,甚至時不時懷疑我來北京讀書是否選錯了。就這樣稀里糊涂混到了寒假。期末考試分數很一般,一學期下來似乎一事無成,我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放假立刻回家,而是在北京逗留了些時日,到處亂轉。
某天下午,我走進一家學校附近的書店,在書架間徘徊的時候,偶遇了大學另一個學院的老師。我曾聽過他在學校舉辦的講座,并現場提問。僅僅是那一面之緣,老師竟還對我有些印象,于是請我去書店餐飲區喝一杯咖啡。
三言兩語間,老師感覺到了郁結在我心底的迷茫和困惑,他非常溫和地說:“別急,到底想做什么,可能不會馬上有答案。但你要記住此刻的困惑,并且真的往前走,而不是停滯不前。”
那位老師和我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他在老家城市讀了大學,直接找了份工作,結婚生子,對外面更大的世界并無概念。直到讀了一本雜志,被其中一篇書評深深觸動,于是去搜索作者信息,給對方寫信,又得到回信。“在一個其他人都認為這輩子木已成舟的年紀,我重新回到學校讀研深造,結果人生徹底改變了。所以,你才大一,急什么呢?無論何時都可以駕馭生活”。
那個冬日午后的書店,那位老師真誠分享的故事,似是一片溫柔的燈光,給深陷大一迷茫期的我,重新點亮了幾分希望。回去后我想了一整晚,意識到此刻如此沉重壓在我身上的困惑,還是因為對過去那一點點所謂的“光輝歷史”過分迷戀,不肯丟下,所以一直沉浸在負面情緒里,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大一下學期,我時常去找那位老師聊天,在他的建議下聽講座、讀書、旁聽一些能啟發思考的課程。同時,我不再急功近利地渴望“補救”,而是努力按照一個井然有序的狀態,慢慢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和視野。
當校園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真正發生質的改變,我終于感覺到,身上的“高考光環”一點點卸掉了,舊日的一切不再束縛此刻的腳步,自己對大學生活漸漸擁有越來越強的掌控感和駕馭感,也不再質疑所謂選擇的正確與否。
如今回望大學第一年,這段歲月過得頗為波折,我經歷了“懷疑自己——推翻自己——重新接納自己”的過程。不過,折騰一番,是值得的。我甚至很慶幸,大學時代“第一章節”的書寫,我的筆觸不曾順風順水。畢竟,勇敢懷疑和告別過去舊我,是成長的重要標志之一,而我在大學第一年就做到了。拋棄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小鎮刷題機器”,決定去成為一個不敢想象的模樣,還有比這更酷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