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水塔,一江清水潤大地
2020-06-05 10:40:01 來源:科技日報
1
聽新聞

“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取得顯著進步。”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的賀信內容猶在耳邊。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美麗中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美麗源自健康,生態尤為如此。創新引領,因事為制,建設好健康、可持續的生態,是新時代的必答題,而每個地區,每個單位,每一個人,都是答題者。

中華水塔,一江清水潤大地

中華水塔青海省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

2016年4月,我國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成為我國第一個探索國家公園全新體制的試點省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首要任務,就是突出并有效保護修復生態,著力提高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

打破“九龍治水”,行使統一管轄、實施生態修復,保護水源環境、設置生態管護,呵護野生動物、加大科技監測,提升監測水平。近年來,三江源地區使57991畝礦區土地生態功能得以恢復,歷史遺留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生態狀況呈現出總體穩定的局面,進入了局部好轉與局部退化并存的新階段。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與中科院地理所完成的二期工程階段性綜合評估也顯示:三江源宏觀生態格局總體繼續好轉。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介紹,2019年,青海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項目五大類15項,落實生態保護補助各類生態保護和發展補助資金4.89億元,有力推動了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好轉。

三江源生態狀況總體良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亮麗北疆,大數據繪出一張生態健康圖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蒙草生態創始人王召明關于“讓大數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提案引發了大會關注。

“借助‘生態大數據’,可以系統、全面、準確了解區域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數據信息,為它們建檔立卡,借助高分衛星、物聯網、人工智能算法,實時監測、精準指導生態環境體系中哪里保護、哪里修復、哪里利用、怎樣施策。”說到大數據助力生態修復,王召明思路清晰、目標明確。

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依托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技術團隊,整理了全自治區1980年至今植被蓋度、地上生物量以及草原輕、中、重度退化沙化鹽漬化分布等專題數據;收集植物標本6萬份,收錄近3萬種林、灌、草信息,采集了100萬份土壤樣本,建立了功能較全的植物數據庫及植物適宜性生長區模型;蒙草利用自主研發的生態修復體系,累計修復各類土地面積近3000萬畝。目前團隊的數據產品已經覆蓋到山、水、林、田、湖、草等多個生態類型的管理,讓構建生命共同體做到有據可依。

蒙草大數據生態平臺之下的種質資源庫。蒙草大數據生態平臺供圖。

彩云之南,水土保持和農民致富兩不誤

水土流失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大敵。聞名世界的云南元謀土林是金沙江干熱河谷水土流失的典型地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調查數據顯示,元謀縣水土流失面積為1504平方公里,占轄區面積的74%。(記者 張景陽 趙漢斌 張蘊)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