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未來更好的自己
2020-07-13 10:08: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編者按

火熱的高考過去了。

特殊的一年給這屆高三考生帶來了特殊的經歷。其實,經歷是成長最好的教材,當我們回望時,所有這些經歷便成了人生道路上的標記,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

今年高考全國III卷的作文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題目——“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我們邀請了中國青年報社幾位年輕的編輯記者與全國考生同寫作文,為過去的、現在的自己畫像,也為未來勾勒出更好的自己。

----------------------

期待下一幅畫里的你

秦珍子

中國青年報社冰點周刊編輯,2004年在陜西參加高考。代表作:《拐點》《活在癌癥街》《長夜的盡頭》。

嘿,新來的,你是誰?

老師說,你是班里最調皮的那個。同桌說,你是旁邊愛看小說的家伙。網友說,你是他不開心時想傾訴的對象。哥們兒說,你是籃球場上的“打鐵之王”。

成績表用數字鎖定你的位置,書本拿厚度丈量你的思考。老爸總跟人吹噓你特別陽光,老媽把“懶”“就知道上網”和“你一點都不像我年輕時”掛在嘴上。

你有名字,有民族,血型星座也清清楚楚。你愛喝奶茶,討厭粉筆和黑板發生摩擦。幾個月前你讀到一篇關于武漢的報道,悄悄許下當醫生的愿望。

這是一幅充滿細節的畫:每一道線條,都是你與世界的關聯;每一種色彩,都是世界對你的印象。

人生而被打量,從哭聲嘹不嘹亮,到活得有沒有榮光。我們從這只篩子的大孔穿過,再被另一張細密的網攔住,符合長長短短的標準,貼上形形色色的標簽。我們的臉映在早高峰地鐵車廂的窗玻璃上,也浮在深夜書桌上的咖啡水面。我們的美,有時藏在某個人的心跳里。我們的缺失,在同行者的爆發或沉默中顯出輪廓。更多的時候,我們不高不矮,也說不上好壞,是地球人的78億分之一,融入街角攝像頭拍下的無數差不多大小的背影。

其中哪一個是你?

用外界的信息畫你自己,要特別小心。真實的光源不一定全換來真實的反射,但你不坦率,來的一定是假象。另外,你可知贊美像紅色顏料,誘人而充滿能量,但若讓它潑滿畫布,你的臉就會失真。保留并妥善處理批評,不論它來自情緒還是理性,敵意還是善意,它對你的勾勒非常必要,是素描的“陰影”,水墨的韻,李世民的魏徵。

卻也別被那些線條綁住。

“一個高尚而純粹的人”當久了,你會喘不過氣。被叫“撒謊精”“不靠譜”了,你別對自己失去敬意。

除非你真的想,否則別讓閨蜜苗條成為剝奪你晚飯的理由。無論來的是道德綁架還是謾罵轟炸,不管是經歷沒得到還是已失去,都捏好你的另一支畫筆。

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被裹挾,不被要挾——那才是畫布上龍的眼睛,那是最堅實的你。

我知道一個小湯姆的故事,他是個不合群的男孩,總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同學一起吃午飯,他一個人在角落里。那模樣看上去一定不怎么樣,煢煢孑立,滿臉不爽。很多年后,這位托馬斯·杰斐遜世界聞名。

當年孤單的人,后來團結了很多人。當年不好看的臉,后來被全世界看到。任何人都不會只擁有一幅畫像,而是會擁有一條畫廊。每張畫像都是你的一部分,像曲線上無數的點,每個點都可能改變線條的方向,幾股力量都壓在畫筆上,有歷史的,有環境的,有你自己的。新的畫布取之不盡,隨時準備好,記錄你明天的模樣。鼻梁高矮被基因決定,但脊梁硬不硬,你可以決定。你可以把期待藏進今天的畫布,讓它在下一幅畫像里成為你的樣子。

2019年秋天,一群年輕人升入高三。有人囊螢映雪,有人樂當“差不多先生”。沒有人能預料,他們即將和這個世界同步邁入一場大考,去適應隔離、網課和忽然暫停的集體生活。他們中的一些,在高考第一次延期后,還要被洪水再次耽擱。他們聽見真實世界里謊言、死亡和理想主義的故事,真切地經歷分別、磨難和未知的考驗。極有可能,在和父母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中,有人的畫像多了理解的底色。有人看到遠方生命逝去,眼中有了悲憫的閃光。有人想活得更煙火氣、更快活,有人的線條則硬朗起來,嚴肅地確認了想去的地方和想有的擔當。

你會變成什么樣?

有一個女孩,她的畫像停止更新了。2020年5月14日,18歲的湖南姑娘陳薇薇因淋巴瘤不幸去世。在生命彌留之際,她委托父母捐獻自己的遺體,用于科學研究。

多么遺憾,她沒能參加高考。但我也知道,分數絕畫不出她的美好。照片里,她笑著望著這個世界。就是這個世界,還有我,都期待著你的下一幅畫像。

老考生秦珍子

2020年7月7日

----------------------

你從鏡子里看到的不是你

蔣肖斌

中國青年報社文化中心記者,2006年在浙江參加高考。代表作:《〈永樂大典〉滄桑600年》《住在博物館80天》。

親愛的高一新生:

你好!

給你寫信是因為高考作文題,對的,就是三年后你將遇到的那場大考。當然,那時候考完,也許你更想討論數學的最后一道大題;但很遺憾,再過幾年,像我這樣的絕大部分人能讀懂題干的就只剩語文了。

人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很大很大的問題。比如,關于外界,地球什么時候毀滅,人類從哪里起源;或者關于自身,我是誰,活著為了啥。隨著年齡增長,外界問題總是有科學家給我們答案,而關于自己,卻沒有標準答案。人看不清的,只有自己。

也許你會說,可以照鏡子呀。但別忘了,作為恐怖片中的常備道具,你從鏡子中看到的你,真的就是你嗎?將來你還可能學到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這下對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更迷茫了。

就說我是誰吧,在某些場合可以概括為女、大齡、北漂、未婚;在另一些場合可以是,博物館資深觀眾,《大明宮詞》十級選手,炒年糕東五環外無敵手,杰出的小蛋糕品鑒師。在別人眼中,我擁有過很多“模樣”:上學時候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又乖巧;在北京念完大學后留在這座城市工作,錢少事多離家遠,“一定是腦子‘華特’了”;外人看來,文化記者,那一定很有文化啊;采訪對象覺得,本科學新聞,文史知識不夠扎實啊……

當我們孜孜不倦地想從“他者”眼中獲取對自己的評價,并渴望拼湊起一個完整且真實的自己時,卻總是愈發迷失。是“鏡子”選得不夠多、質量不夠好嗎?我覺得不是,“鏡子”也好,“美顏相機”也好,從中看到的都不是自己,只有你在冷靜思考中覺察到、相信且愿意為之付出的,才是你自己。

因為疫情,最近我的生活、工作都是一個人在家中完成,暫停了與人的線下接觸,生存狀態進入“極簡”模式。沒有了來自“他者”的反饋,我卻漸漸分清了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東西、什么是可有可無的。比如,自己做一頓能吃的飯是重要的,朋友圈曬咖啡是可有可無的;稿子的deadline是重要的,全員開大會是可有可無的;和媽媽視頻是重要的,陌生人的聚會是可有可無的……

薩特在戲劇《間隔》中通過加爾森之口說“他人即地獄”,在他人目光的注視下,人很容易“變質”,不再是那個獨立的我。在我看來,他人未必是地獄,但他人一定不是你。一位心理學家跟我說,“對他人生活的瓦解,恰恰是自我解放的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很多人同行,你從他們眼中了解自己,也從他們口中得到關于遠方的消息,但是,沒有任何人,能代替你完成對自我的認識和對未來人生的設計。

親愛的高一新生,你將來一定會面對無數選擇,得到無數意見與評價,剛愎自用不可取,但千萬別忘了,你是誰終將由你主宰。

此致,敬禮!

考完高考5000多天的資深學姐

2020年7月7日

----------------------

凝視深淵,打撈人性深處的善意

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社評論部編輯,2008年在浙江參加高考。近期代表作:《沒有一個春天能被阻擋——寫在武漢“解封”之際》。

親愛的學弟學妹:

你們好!

寫下這封信的時候,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惶恐。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認清自己,此時此地的我,又如何確保“鏡中的自己”不被扭曲,又有什么資格指點他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汪洋大海上遨游的一葉扁舟。腳下是深淵,頭頂是星辰,我們會與無數人相逢和告別,我們也抱憾于各種錯過,我們最容易迷失的正是自己。

有一句話說,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我想,只有有勇氣凝視內心的深淵,審視不足,才能更準確地描繪自己。當你沉浸在智能設備提供的“美圖”體驗時,你也要明白,心里那幅看起來歪瓜裂棗的“自畫像”,盡管有著種種不足,但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完前些天熱播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其實,人人都不完美,幾乎所有人都有密不告人的內心角落,甚至有時這樣的角落還有點陰暗。這樣的角落,可能源于你一次不成熟的決策,也可能是一次無心之失。如果這樣的角落一直照不到陽光,始終陰暗潮濕,就會讓你的成長磕磕絆絆。

我想分享的一條人生經驗是,勇于揭開自己的隱秘,才能引入更多陽光。凝視深淵,才能打撈起人性深處的善意。一開始,生長在隱秘角落的只是潮濕的苔蘚,雖然滑膩膩的很難受,卻無傷大雅;可如果有意忽視,苔蘚就會變成荊棘,時不時“刺痛”你。

高中是一個人從少年成為成年人的轉折時期,你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你會發現自己多了很多選擇權:零花錢怎么分配支出,上網時間用來干什么,手機帶不帶到教室里……在獲得權利的同時,你也會擁有更多秘密。擁有秘密是獨特的人生體驗,你要珍惜,不讓秘密成為損害他人、放縱自己的毒藥。

高中也是你學會處理原生家庭關系,探索獨立成長的開始。隨著成長,你會發現自己的性格、習慣與原生家庭緊密相依。如果你擁有一個完滿的家庭,那么祝賀你,你與生俱來地擁有健全人格;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污漬”,也不要灰心喪氣,敞開心胸了解那個更廣闊的世界吧。你無法改變你的出身,但你可以改變你的未來。

高中還是你了解責任與擔當的開端。小時候,做錯了什么事總有人兜著擋著,總有人幫你把問題抹平。但是,從現在開始,你會慢慢發現不再有人當你的盾牌,你要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首先要學會正視錯誤。很多時候,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承認,嘗試用更多的錯誤來彌補最開始的一個小錯誤。

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當你為自己畫“自畫像”的時候,請不要忽視他人的評價,而他人的評價又何嘗不是建立在對自己足夠了解的基礎上?

因此,打開自己吧!做一個正直、坦率、不遮掩的人。不管你的心里埋藏有多少深淵,多少隱秘的角落,總有一種善意能夠跨越溝壑、彌補洼地。只有這樣,才能找到那面最適合自己的鏡子,不讓自己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評價中變形。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詩人張棗在其名篇《鏡中》里,描述了“后悔”之于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影響。在你們今后的人生中,一定會碰上許許多多可堪后悔的事,也會遭遇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條件。但請記住,你若坦蕩,他人就會報之以真誠;你若善良,世界便不會虧待于你。

此致,敬禮!

一個關心你們的學長

2020年7月7日

----------------------

直面自己

張均斌

中國青年報社經濟部記者,2013年在浙江參加高考。代表作:《大國細賬》《這根救命稻草直徑7毫米》。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想讓初入高中校園的你們為自己畫好像是件不容易的事。事實上,這點對于現在的我來說也依舊困難。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然后再從中挑選出自認為最適合自己的。面臨抉擇時,類似“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的問題會不經意間冒出來,這時候,對自己有更清晰認知的人無疑會更有優勢,他們舉重若輕的樣子時常讓我羨慕,因為我總是理不清頭緒。

比如,高中文理分科時,我糾結得不行,一個人跑到學校的假山后面呆呆地望天;臨近大學畢業,又在考研、考公還是擇業的問題上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就業了,遇上的困惑反而更多了些……

小時候,我們總在思考自己和周邊事物的關系,等再大些,會意氣風發地問:在時代大潮中往何處去?詢問是認識自我、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無論這樣的詢問是否會有真正的結果。

有句雞湯說:你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為自己畫像也有些相似之處,其實,決定因素還是你面對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世界總在變化,每個階段對自己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如果必要,那就把每個階段的自己“畫下來”,以后再回來看,無關好壞,只是記錄。

在這過程中,你也許會發現,變化的自己身上總有些東西是不變的,它們可能是你直面困難的勇氣、獨立自主的思考、破除萬難的信心以及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在我看來,這些更彌足珍貴。

剛入職時,報社的一位編輯曾拋給我們一個問題:職業生涯的第一顆紐扣該怎么系?一時之間,我認真想了幾個答案,比如做好每一次采訪、寫好每一篇稿等。后來,他告訴我,其實不用考慮這么多,努力做好每件事就行了。簡簡單單的答案,卻有可能是最好的“畫像”。

你們才剛剛步入高中的大門,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加速形成的階段,最緊要的是直面自己、挑戰自我,不要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去試試,即使頭破血流那又怎樣呢?別后悔,年輕時做得越多,年長后遺憾會越少。

長輩們總喜歡說,你還年輕,這種過來人的姿態在年輕人中并不討喜,但不可否認,年輕確實就是資本,也代表著無限精力和無限可能。“重來”二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但對于你們,只是轉個身而已。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毛澤東曾寄語青年,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去吧,時代弄潮兒!你們的畫像拼湊了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色彩也需要你們上色。

畢業多年的前浪

2020年7月7日

----------------------

為自己畫的像,可以涂改

葉雨婷

中國青年報社教育科學部記者,2008年被保送上大學。代表作《“探界者”鐘揚》選入全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

親愛的學弟或學妹:

你好!見字如晤。

歡迎你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學習階段。你也許認為,自己來到了一個更有壓力、更“痛苦”的3年。但我認為,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3年。

為什么說得這么絕對?因為在這3年里,你將從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人。你會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的未來在哪里”……你將從父母手中接過畫筆,為自己勾勒一幅自畫像,你的人生、你的未來將由自己掌控。

說起這么深刻的問題,也許你會感到壓力更大了。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希望你有足夠的勇氣和熱情,去迎接這個未知的世界。不要膽怯,勇于探索和嘗試,勇敢試錯。因為這幅畫像可以不完美,也可以涂改,這不影響它的美好。

在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以為我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的高中實際上并沒有別人想象的那么完美。入學時,我的中考成績在班級中排名墊底,而這個班里全是各個地方考來的尖子生。高一的時候,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心態上也是青春期“叛逆少女”的想法,我關注一切無關學習的事情,覺得做一個好好學習的乖學生一點都不“酷”。

然而,我并沒有從那種生活里找到意義和樂趣,終于有一天,一次次的低分考卷讓我很受折磨,我想要試一試“乖學生”的生活,好好學習。如果成績提高了,我也許可以開心一點,如果沒有,那我也認了。就在這樣“自我絕望”的日子里,我讓自己像“一點也不酷”的好學生一樣努力學習。這一次,我沒有試“錯”。在高二那年冬天的期末考試中,我破天荒地考出了一個名列前茅的成績,從此以后,我感受到了有付出就有回報的成就感,我才明白原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績是如此開心的一件事。

你看,我在為自己“畫像”時,涂抹了半個高中時期,但正是有這樣的經歷,才讓我有今天的生活。我一直認為,高中生活帶給我太多的幸運,它給了我人生發展的轉折點,給了我正確的三觀,給了我奮斗的信念和激情。我也從來不后悔曾經為了試錯而經歷的那些不完美,因為只有試過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道路。

我想,十五六歲的你一定承擔著我們這一代沒有的擔子。國家日益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你將面對的是不一樣的挑戰和機遇,父母、老師乃至社會也會對你的未來有更高的期待。也許你一直走在父母、老師為你規劃的道路上,活在他們的期望中。希望你在高中生活中也思考一下,拋開這些外界期待,你自己想要走什么樣的道路。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對抗父母、盲目挑戰權威,而是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中,不應“無腦”地被別人推著走。

說起“我想過怎樣的生活”“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這樣的“靈魂拷問”,你可以好好思考,但是不必逼自己一定想出一個結果。人總是在各種經歷中才能成長,在這里,你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去找到真正的你。那個你是變化的,是獨一無二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我希望一定是忠于內心的。

作為一個90后“老阿姨”,我經常能看到一種口味固定的心靈雞湯說:你希不希望自己一覺醒來,是坐在高中的課堂里,一切歲月靜好,這些年的經歷都沒有發生過。我是絕對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的,因為我的高中沒有需要重來的事,我反而害怕重來的我沒有作出正確的決定,沒有走向我想走的道路。

我希望,等你的高中3年過去,你也有和我一樣的想法。

你的學姐

2020年7月7日

----------------------

像螢火一樣發光

朱洪園

中國青年報社河北記者站記者,2008年在河北參加高考。代表作:《河北曲陽多所鄉村小學至今未供暖》《開一張無犯罪證明究竟有多難》。

親愛的學弟學妹:

“中學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我后來能做點事情,與在中學時代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在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曾如是說。

好多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都在中學時代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為自己以后的人生大廈打下了堅實的底座。

上世紀30年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北京崇德中學求學。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學校的圖書館,在那里,斯文·赫定的《亞洲腹地旅行記》令楊振寧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念念不忘,以至于直到80多歲時,他還堅持遠赴西北。《神秘的宇宙》一書則讓楊振寧開始對宇宙的奧秘發生興趣,并確定了自己一生科學研究的方向。

同樣,楊振寧的好友金庸,也是在中學時代就發現了自己對寫作的興趣,并積極向報社投稿。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直是金庸武俠小說的主題。可能你們不知道的是,他這一價值觀的形成,也是萌發于他的中學時代。

金庸曾就讀于浙江衢州中學,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5月,日軍在衢州投放細菌彈,城里暴發鼠疫。他的一個同班同學感染了鼠疫,一時間學生、校工紛紛逃離學校,金庸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和兩個農民一起,把同學送到了衢江上的隔離船上。

以上這些,都是成大事業、做大學問者在你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生經歷。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在將來不太可能取得他們的成就,但這些人的中學經歷,對于我們仍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他們在中學時,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目標明確,并心懷對國家社會的關切。

魯迅先生曾說過:“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有一個朋友,是河北一所鄉鎮中學的英語老師。她來自鄉村,在高中時目標很明確,就是將來回鄉村做一名教師。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語老師,但她在平凡的崗位上一直堅持學習,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方法,讓許多英語幾乎零基礎的孩子愛上了英語,班里的成績在全縣評比中名列前茅。另外,許多她教過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還有的學生出國深造。

我覺得,她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螢火,雖然不像炬火一樣光芒萬丈,但依然溫暖和照亮了鄉村孩子的人生。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將來也是要走向平凡的工作崗位。但我希望,你們在高中時代也能像螢火一樣,有一份熱發一份光,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熱情地擁抱這個世界。

你們的學長

2020年7月7日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