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產業幫扶組合拳,多措并舉幫受援地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2020-08-09 17:16:3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1
聽新聞

鄒志敏現在深圳市銀保山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一年收入6萬多元,家里因他實現了脫貧。2016年,鄒志敏入讀廣東河源市龍川縣技工(職業)學校,正巧趕上了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對口幫扶龍川技校的春風。

寶安職校根據學校所優、寶安企業所需、當地學生發展所求,引入企業資源,授之以漁地強化龍川技校模具等專業建設。近兩年,龍川技校模具、汽車等專業招生火爆,已招收4批次78名貧困家庭學生,實現開辦一批專業、培養一批工匠、脫貧一批家庭。

近年來,寶安堅持“貧困地區所需、寶安所能,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以教育幫扶為核心,以扶智為主線,努力打贏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戰。寶安以教師支教、師資培訓、技能提升為主要任務,著力從“輸血式”支援向“造血式”幫扶深度轉變,讓廣西都安等五省七地師生共享改革開放的教育紅利。

產業扶貧為鄉親“拔窮根”

在寶安教育局駐村工作隊幫扶下,龍川縣田心鎮田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鄒來生改變“等靠要”的思想。他現在養了150多只雞,還通過收購廢品增加收入。自2016年起,寶安區教育局安排一名機關干部、至少一所學校,結對幫扶一戶貧困戶,一戶一法,將養雞等項目發展成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之一。

田心村距縣城約24公里,是廣東省定貧困村。全村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為主,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約6260元,集體經濟收入0.7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29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3900元。

寶安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范燕塔介紹說,寶安把脈開方,聚合多方資源,努力推動造血式扶貧。該區按照項目化、表格化、責任化、時序化的要求,把責任壓實到人、把措施落實到位、把時限精準到天,快節奏抓落實,助推田心村等受援地脫貧致富。

特色產業是受援地脫貧的搖錢樹。寶安區教育局指導田心村做好產業規劃,打造20畝蓮藕、50畝百香果基地,推動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建成投產。該局還選派專家,指導田心鎮霍山緣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30畝稻米種植基地。這讓田心村跨上項目興、產業旺、農民富的發展快車道。

為幫田心村打通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寶安區積極動員轄區教育系統等采購對口地區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增值、貧困戶增收。2019年以來,寶安區教育系統就幫田心村售出240余噸優質大米、紅橙等農產品,采購金額達249.83萬元。

在寶安區教育局精準幫扶下,田心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22萬元,同比增長86.4%;貧困戶人均收入13264.41元,同比增長49.2%。目前,全村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

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

2019年10月,在廣西河池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堂教學大賽中,高嶺鎮中心小學教師韋肖揚斬獲一等獎,取得該鎮學校在市級比賽中“零的突破”。這得益于寶安區級名師高春艷用“群文閱讀”理念,幫助韋肖揚進行語文課教學設計,手把手傳授教學技巧與經驗。

“我們抓住教育扶貧‘牛鼻子’,通過在都安、大化縣等地設立名教師工作室等方式,幫受援地打造一支留得住的優秀教師隊伍。”據范燕塔介紹,寶安區針對五省七地教師隊伍建設的痛點,開展教育幫扶供給側改革,精準培訓,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讓受援地教師逐漸實現自我內驅發展。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部,位置相對偏遠,原來優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寶安區根據對口幫扶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的現實狀況,每年針對性地選派一批骨干教師,前往察隅等受援地支教,引領受援學校教師提升能力素養。2017年以來,寶安區已選派116名骨干教師赴五省七地支教。

剛畢業工作一年,察隅中學教師尼瑪扎西就斬獲2019年西藏一師一優課大賽二等獎。成績背后,是寶安區海韻學校支教教師衣劍華通過“青藍結對”,借助共同備課等方式,幫尼瑪扎西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寶安區調研發現,部分受援地原來教師培訓系統性不強,新入職教師培訓有待提升。寶安區教育局直擊痛點,幫受援地構建系統性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

寶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吳永明介紹說,寶安區不但選派理念先進、經驗豐富的名校長、名師,到受援地送教送課、掛職,成立名師工作室。該區還接收幫扶地教師,到寶安區優質學校跟崗培訓、掛職鍛煉。近兩年,寶安區共接收120名五省七地教師到寶安區跟崗學習。

為幫更多受援地學校建立辦學質量長效發展機制,寶安區教育局還指導受援地完善督導制度,強化督導隊伍建設。江西吉安市古南一小副校長劉蓉就在寶安區教育督學林喜瑜指導下,逐漸掌握掛牌督導方法工具、應用范式等。

組合拳促進受援地學校五育并舉

“口琴聲響起的一瞬間,孩子們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我。”2018年暑假,深圳大學學生王國超到察隅縣完全小學支教時,幫該校開設了全縣第一個口琴班。

寶安區調研發現,部分受援地學校由于音樂、美術教師相對缺乏,難以充分發掘孩子的特長。寶安不僅選派音體美教師前去支教,還聯動高校招募有專長的青年志愿者,到察隅等地開展支教活動。

察隅中學初一年級不少學生基礎薄弱,語數英成績不理想。寶安區支教教師引領該校教師以問題為導向,用課題研究尋求對策。經過兩年幫扶,察隅中學學生課業成績明顯提升,中考時人均提高15分,輟學情況也明顯改善。

寶安區充分發揮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專業力量,協助受援地建立教研機制和平臺,激活受援地學校教研改革、教學管理理念創新的“春水”。受援地學校教師將日常教學作為課題研究的廣闊天地。

民族新城深圳小學是廣西大化扶貧搬遷配套教育項目之一,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與民族新城深圳小學結對,以集團之力開展“組團式”幫扶,在學校管理、師資培訓等方面把脈開方,助力該校很快成為當地新優質學校。

近年來,寶安區建立“手拉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選派骨干組成團隊,以“組團式”幫扶的形式,助力被幫扶學校破解多方面發展難題。目前,寶安區已組織86所學校與五省七地90所薄弱學校“結對子”。

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骨干教師以示范課和講座等形式,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群文閱讀等閱讀新模式,在民族新城深圳小學生根開花。學生們在制作手抄報、設計書簽等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不斷提升語文學科綜合素養。

近年來,寶安區選派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等優質學校,因地、因校制宜,幫受援地學校五育并舉、特色發展。如今,民族新城深圳小學這所開辦不到兩年的新學校,教育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并帶動周邊學校優質發展。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