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達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約7萬公里;2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鐵路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全面形成;智能高鐵率先建成……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13日發布《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務安全優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代化鐵路強國。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四大亮點尤其值得關注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地位,對新基建、舊基建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帶動效應。《綱要》具有前瞻性,是對我國鐵路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國建設交通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鐵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鐵里程3.6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綱要》是鐵路部門按照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新藍圖的愿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對新時代中國鐵路作出的健康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將對助推交通強國戰略發展、加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魏際剛看來,鐵路在推動交通革命、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需求方面意義重大,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就《綱要》而言,有四大亮點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系統性。《綱要》從多個維度來發展中國的鐵路事業,例如把基礎設施、裝備、智慧化、服務質量等緊緊連在一起。第二,引領性。《綱要》緊緊圍繞世界鐵路前沿、先進科技、綠色等方面進行了重大部署。第三,創新性。《綱要》把最新的科技與鐵路發展深度融合,5G通信網絡、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將豐富應用場景,延伸產業鏈條。第四,以人為本。《綱要》提出,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2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鐵路覆蓋,其中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
“鍛長板、補短板”是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在21世紀初的10多年時間里,中國通過戰略運作和艱辛付出,終于后發先至,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最完善先進的鐵路網,無論高速鐵路、既有線提速鐵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還是重載鐵路技術等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鐵路交通早已全面超越和引領世界發展。
“《綱要》一方面是引領中國鐵路永續發展,持續保持整體性領先世界,另一方面是引領中國交通業健康持續發展,加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動高質量融合發展,助推交通強國戰略實現。按照我國目前的交通發展基礎和發展態勢看,2035年應該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強國。”解筱文表示。
魏際剛認為,在航空、航運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鍛長板、補短板”將是我們今后的目標。
從《綱要》發布到2035年,還有15年時間,到2050年還有30年的時間。為使鐵路健康穩定發展,解筱文建議,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鐵路應該由傳統客運服務加速向商旅經濟轉型發展,主動適應客運服務的結構性變化,運用大數據管理,加強運輸結構調整,精準定位客運產品,提高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水平,提升運輸效率效益。積極融入社會發展,多元化、市場化、資本化運作,整合綜合交通運輸客運樞紐資源,實現與城市交通、公路客運等體系融合發展。
第二,鐵路應該由傳統貨運加速向現代物流經濟轉型發展,積極適應物流市場發展趨勢和需求結構變化,深入推動鐵路由運輸向物流轉型變革,以開放共享的思路主動融入社會物流市場,與公路、水運、海運、航空等運輸方式進行競爭與合作,發揮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主導地位,做大做強鐵路物流企業,主推多式聯運發展,促進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更好服務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數字經濟是中國鐵路新的戰略性核心競爭力,鐵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流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鐵路經濟與數字經濟全面深度融合,驅動鐵路商業變革,重構鐵路經濟格局,擁抱數字經濟藍海,更大創造鐵路價值,更好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未來,我們國家會成為軌道上的國家,鐵路速度會更快,將會無所不至、無所不含、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人們的幸福感會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魏際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