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因為“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來自湖南長沙的羅格上了熱搜。羅格的大兒子羅漢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羅格要求兒子每天必須在戶外活動兩個小時,如果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甚至不能寫作業,羅格的做法也引發了網友的討論。“沒想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上熱搜,我覺得這才是孩子該有的生活狀態。”羅格8月26日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
為陪伴孩子玩耍
設計師轉行做戶外運動
羅格今年46歲,生活在湖南長沙,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2歲。在大兒子出生以前,羅格是一名電網控制系統的設計師。羅格平時的生活比較豐富,他是當地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協會和天文協會的會員,平時就經常喜歡往野外跑。
“大兒子2歲的時候,基本就可以經常帶出去了。那個時候我們家經常去山里或者河邊野營,孩子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和自然比較親近。”羅格說,“其間我也和孩子一起玩,在這個過程中我還發明了很多供孩子在戶外玩的玩具。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也決定轉行,從一名設計師轉為經營戶外活動。”
羅格告訴北青報記者,大兒子羅漢這些年慢慢學會了竹漂、滑雪、攀巖等運動,“不過更多的還是一些看似更淳樸的活動,比如爬樹,或者玩水、玩沙子,這些活動的可塑性都很強,也讓孩子更有想象力。”
羅格說,讓孩子戶外活動,并不是強迫孩子出去,一切都是基于孩子的自愿,讓孩子從自然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而為了保證羅漢在戶外活動時的安全,羅格也會一直陪著孩子,“我本身也經過戶外運動的資格培訓,我認為一切的基礎就是保證安全。”
幫孩子請假
看6800年才來一次的彗星
“其實讓孩子做戶外運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預防孩子近視。我咨詢過眼科專家,他們告訴我現在孩子近視的比例非常高,而做戶外運動有利于預防近視。”羅格說,“所以孩子上了小學以后,我也讓他保持每天必須玩夠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不玩夠時間,作業都不能寫的。不過到現在還幾乎沒有過不完成作業的情況。”
因為對兒子提出這樣的要求而上熱搜,羅格表示有些意外。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其實有很多人對他這樣培養孩子的方式有過異議,“并不是每一棵樹都要變成家具的,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我覺得這才是孩子該有的生活,讓他們親近自然,也把玩耍的時間還給孩子。”
羅格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也在讓“孩子玩”和“學校教育”之間尋求平衡,“現在對小學生的課外作業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不會太久,所以即使讓羅漢每天在戶外活動達到兩個小時,也不會影響他寫作業。”他說,“今年7月份的時候新智彗星來地球,我就向孩子的老師請了假,帶他去山里觀察彗星。因為我覺得彗星6800年才出現一次,很難得,請假的時候老師也表示了理解。”
專家稱只要不是強迫
鼓勵這樣的教育方式
對于羅格的教育方式,很多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好爸爸,戶外運動能夠讓孩子鍛煉,也增進和孩子的感情。”有網友說,但也有網友認為,只有“有錢有閑”才能讓孩子達到這樣的狀態。
“其實很多戶外活動并不需要花費,比如讓孩子爬樹,只要有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護就可以了。”羅格說,“現在確實有很多家長忙于工作,但是我覺得還是一個態度的問題,達不到一天兩個小時,但是一周抽出幾小時陪伴孩子我覺得還是可以做到的。把玩手機的時間留給陪伴孩子,總是會有這樣的時間的。”
羅格告訴北青報記者,一些家長也質疑過他對孩子的培養方式,認為過多的戶外運動會讓孩子置身危險之中。對于這樣的說法,羅格說:“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危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危險的、什么是安全的,讓孩子親近自然,才能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危險,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現在的孩子課外活動時間普遍是偏少的,羅格的做法讓孩子在課外活動時間上有了保證,但是應該注意避免在活動項目上的單一,應該由孩子主動來決定活動的項目內容,多一些親近自然的項目,避免過多的強制,否則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儲朝暉表示,孩子在各個階段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孩子小學階段之前是認識自然的敏感期和關鍵期,即使下雨刮風都會感到很新鮮很快樂;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對大自然的態度會是選擇性的,面對風雨會害怕會躲避;而到了中學階段,則對社會性問題更感興趣,家長也需要根據孩子的變化而變化。
教育專家許建國表示,讓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并且有家長陪伴,可以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親近自然,同時增進和家長的感情,“但是不能做超出孩子承受能力之外的活動,同時也要符合孩子的意志,不能強迫孩子為了‘達標’而做這些活動,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