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校園生活,吃住行都有變化
2020-08-29 07:44: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悠悠假期,菁菁校園!開學之際,你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新模式校園生活?這里的“新”,當然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新”,由此帶來的將是校園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變化。圓桌小編最近跑了一些學校,從日常手消到“口罩規則”,從食堂用餐到垃圾分類,圓桌小編在北京的小學、中學、大學逛了一圈之后,覺得特別有必要跟全市更多的師生念叨念叨、分享分享,以便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首先,廣大同學要先習慣“帶碼生活”。這不,圓桌小編在密云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了自己的編號;教室里的座位也是專人專座;在餐廳,所有同學都要面朝同一方向、使用一次性餐具;在學校的公共區域,如衛生間、洗手間等,每個位置也都分年級分組專用,并設置可使用的學生名單,操場也設置了隔離線。這一切舉措都是為了實行“閉環管理”,一旦有學生出現問題就能迅速查詢到他去過的區域。

大學生們注意了!你們的校園生活更是離不開“碼”。清華大學甚至為此專門研發了一款名為“清華紫荊”的小程序,全校師生和校內各類人員都要擁有自己的“紫荊碼”才能在清華園里暢通無阻。這款小程序集身份認證、體溫監測、位置記錄、通行管控功能于一體。在校教職工和返校同學登錄小程序后要每天測體溫獲得綠色“紫荊碼”。進入每間教室、系館樓宇、食堂、體育場館,則可以通過掃描門口的“門碼”確認通行權限和健康狀態。學校各類通知、場所開放規則也是通過小程序發布。清華老師還研發了一款叫“阿荼”的智能測溫機器人,目前校內已經有90多臺“阿荼”站崗值班,負責在各樓門口對進樓人群進行體溫快速篩查。在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紫竹餐廳里,每張餐桌都印上了二維碼,學生打完餐就座后要掃碼打卡——進食堂掃碼、回宿舍掃碼、去圖書館掃碼……同學們需要實時記錄自己的行動軌跡。

其次,說到校園食堂,同學們要習慣“隔板吃飯”。在北京化工大學,食堂的餐桌不僅都印上了二維碼,還都在中間豎起了隔板。在清華大學,為了安全進餐,學校在學生返校前就開始在食堂餐桌上安裝了亞克力材質有機玻璃隔板,計劃覆蓋所有食堂的餐桌。

第三,一些同學要在學校里洗澡,恐怕要先習慣“數水龍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學期將對集中浴室安排專人值守,按照淋浴設備的數量實施進入浴室人員的限流,同時及時引導疏散聚集的人群。比如,學7公寓的浴室門口出現了排隊,對等候洗浴的同學測量體溫后,工作人員就要統計淋浴噴頭使用情況,如有空余噴頭就讓人刷卡進入。同一時間內集中浴室洗浴人數男不超過21人,女不超過42人。學校還在向同學們大力宣傳錯峰洗浴,將學校公共浴室的開放時間由原來的16:30-21:30調整為16:00-22:00。

第四,大中小學生校內扔垃圾都要學會“分類”。大家早已知道,5月1日北京市開始全面實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自然成為全市各大、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生活新習慣。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豐臺實驗小學,圓桌小編看到,校園各處、班級里都設置了分類垃圾桶,墻面上也張貼了垃圾分類的手工繪畫作品,其實,學校在開學前已經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線上主題班會等形式,向家長和同學們發布了開展各類垃圾分類主題實踐活動的倡議,開啟云端德育,呼吁同學們做垃圾分類的先行者、推動者、宣講者、實踐者、擁護者和志愿者。學校還鼓勵同學們回收酸奶盒、瓦楞紙、塑料包裝等廢舊垃圾材料,并與家長共同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學生返校前,就準備了數千個垃圾分類桶:公共區域更新放置了三個分類垃圾桶;公寓樓大廳服務臺備好了可回收垃圾袋供學生使用;各公寓樓門口放置了舊口罩回收桶;每間宿舍都配置了“兩桶一袋”,方便同學們進行垃圾分類。

最后,即使是放學后,同學們也要習慣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線上閱讀”習慣。實驗二小平谷分校開學后,將開展閱讀線上自主展示,以培養孩子們新的閱讀習慣,每天落實“2-20”閱讀課程,即:早晨20分鐘朗讀,進行班級閱讀群自主閱讀報備,上傳分享展示閱讀成果,交流學習閱讀中的趣事,激勵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晚上20分鐘“親子伴讀”,做到“三個一”即:每天共讀一個成語故事、每天一篇美文欣賞、每周一篇閱讀體會或“圖畫日記”,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同時,讓孩子們愛上讀書。

親愛的同學們,圓桌小編列舉的上面這些變化都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自然融入;都不是徒有形式,而是防控必須,所以圓桌小編還是想和廣大師生說一聲:在變化中適應,在適應中成長!

祝大家健康快樂!

教育圓桌小編雷嘉劉婧武文娟林艷

2020年8月29日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