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新動力人群”】
在西安交通大學,有一支尖端科研“鐵軍”,他們一直在為摘取制造業王冠上的“明珠”——重型燃氣輪機研發而戰。
他們研發的重型燃氣輪機是關乎國家能源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重大戰略性高技術裝備,其自主研發需要多學科協同,需要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試驗手段等方面同時取得突破。為此,這個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科研一線,為實現重型燃氣輪機關鍵核心技術從0到1的轉變作出了實質性重要貢獻。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曾經到西安交通大學視察過此成果。
這個團隊,就是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鐵軍率領的重型燃氣輪機設計制造基礎科學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團隊。
1“卡脖子”卡住哪里,就突破哪里
“以前,只有美、日、德等極少數國家能夠自主制造重型燃氣輪機,我國一直沒有核心技術。實現重型燃氣輪機的自主研發,對于打破國外壟斷,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與國防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王鐵軍說。
2000年前,我國高端重型燃氣輪機技術基本空白。2001年,開始引進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燃機制造技術,但僅限于非核心的制造技術,外國拒絕轉讓關鍵核心技術。王鐵軍感嘆道:“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的。我們只能走獨立自主之路。”
2005年,王鐵軍團隊敏銳地察覺到突破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前瞻性地組織申報了我國第一個重型燃氣輪機的國家973計劃項目。
“卡脖子”卡住哪里,就突破哪里,沒有二話,王鐵軍帶領團隊,開始了攻堅之路。
“若想自主研發重型燃氣輪機,核心技術必須突破。這需要經歷從基礎理論、單元技術、零部件技術、系統集成到綜合驗證的完整鏈條。要摘取這個制造業王冠上的‘明珠’談何容易!”王鐵軍感慨地表示。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靠什么?王鐵軍認為,靠的就是兩個“結”。一個是團結,一個是總結。
首先是團結。十多年來,王鐵軍團隊成員從來沒有為了錢與名紅過臉,為的就是兌現給國家的承諾、解決國家的重大需求,大家團結合作、校企協同創新。這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前提。
第二個就是總結。團隊每年都要開總結大會,既總結成果,又總結失敗和教訓,也對下一年的工作進行布置。團隊還邀請顧問組專家、領域專家和項目專家參會,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慢慢成形,并直接轉化為企業實踐,大大縮短了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鏈條。
靠著這兩個“結”,王鐵軍團隊攻克了一系列重型燃氣輪機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了我國重型燃氣輪機從基礎理論、單元技術、零部件技術、系統集成到綜合驗證的完整鏈條,初步形成了我國重型燃氣輪機高溫葉片的冷卻設計、定向晶成形、精密加工、熱障涂層和試驗驗證能力,初步形成了我國重型燃氣輪機組合轉子的設計、制造和驗證能力。這些成果應用到了我國第一臺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自主研發,實現核心技術從0到1的轉變。
2“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也特別能奉獻”
“我們這個團隊,完全可以用帶頭人王老師的名字來描述,那就是‘鐵軍’。”范學領是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也是團隊成員之一,他的這番話引來其他團隊成員的陣陣贊同。
“我們一般稱呼王老師為‘鐵校長’,學術界對王老師的評價則是‘很鐵’。”范學領表示,“還記得2017年我們團隊正申報一個重大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有一次凌晨,我從外地回到學校,直接到了會議室,看到王老師帶領大家討論修改,直到第二天中午定稿后才回家休息。我們團隊正是在王老師的帶領下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占領了一個個學術高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也特別能奉獻,是我們團隊的一個顯著特點。”
“王老師經常在辦公室忙碌到很晚,也經常顧不上吃晚飯。”團隊成員賈坤副教授說,“我剛加入團隊時,有一次晚上去請教科研問題,只見王老師從書柜里摸出了一袋咱陜西特有的干糧——石子饃,說誤了吃晚飯,就著白開水吃一塊就當是晚飯了,后來才知道這是他的常態。”
在學術方面,王鐵軍于人于己都非常嚴格,但“鐵軍”亦有柔情,他對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成長也特別關照。“我有一個師弟,他向期刊投稿了一篇22頁的論文,審稿意見回來以后,王老師多次修改,準備的評審回復意見竟然長達33頁!”航天航空學院副院長盧同慶說,“我開始的研究方向也與燃機有關,后來我對軟物質力學這個國際前沿新方向感興趣,王老師毫不猶豫地支持我,推薦我去哈佛大學學習了兩年。我回國后,王老師不僅支持我建立了實驗室,還幫助開拓了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變革性制造技術相關的一些新方向。我們組里的學生和青年教師經常開玩笑說,王老師就像是把我們送到一個個學術高速路口,讓我們直接駛上了學術發展的高速車道。”
3“在愛國的集體里,做樂觀的英雄”
王鐵軍團隊有一個顯著特點:永遠的不變和一直在求變。
永遠的不變是,從事國家重大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思路和信念一直不變。一直在求變的則是,不斷拓寬新的前沿方向,再把前沿基礎創新成果應用到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中去。
“團隊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祖國的。我們始終把科學研究、培養人才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團隊鼓勵各種人才冒尖,又強調協同。”王鐵軍表示。
干事創業要眼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去實干。王鐵軍團隊在每周的組會上、每次的單獨交流中,都會強調實干的理念。經過多年發展,這一精神已成為團隊每個人的行動指南,被不斷地傳承。團隊成員、青年教師江鵬說:“王老師是一個很實干的人,他的辦公室從來都是我們樓里最晚熄燈的,他從無節假日,連大年三十、新年初一都還在辦公室工作。他常在組會上給我們說,為什么有的人能把事情做成,就是因為他想做成、能堅持。”
十分重視科研育人也是王鐵軍團隊一大特點。團隊十分重視在科研過程中培養學生和青年教師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把他們引領到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同時團隊也致力于將最新研究成果轉化成教學資源,實驗室和先進實驗裝備均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比如,有一名本科生從大二開始就加入課題組,參與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中國科學》等重要期刊。
團隊還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不管科研任務有多重,團隊都會支持成員到國外一流大學參加聯合培養或合作研究,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培養學生和青年教師的國際視野。近幾年,團隊有22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到哈佛大學、普渡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深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學成回國效力,成為年輕的學術帶頭人、重要學術機構負責人、企業技術骨干等。
1955年,出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務院作出了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決定。60多年過去了,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2017年11月30日,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西安交通大學15位西遷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長壽、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調研,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王鐵軍團隊在科研和育人的過程中,始終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在給學生上課、在每周的組會上、在每次的單獨交流中,團隊強調要知敬畏,時刻牢記國家和人民,把自己的個人奮斗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在愛國的集體里做樂觀的英雄”已經成為團隊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