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楊基礎:燃燒光與熱,只因愛得深沉
2020-08-31 09:49: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2007年,已經在清華任教20余年的楊基礎步入花甲之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延續(xù)之前的生活軌跡,平穩(wěn)度過在清華最后的幾年執(zhí)教生涯后,辦理退休手續(xù),與家人共享天倫。

但他的一個決定,改寫了人生的后半程,也改變了千里之外青海大學化工學院的發(fā)展之路。

2001年起,清華大學開始對口支援青海大學,陸續(xù)選派了多位優(yōu)秀教師任掛職干部,開展支援工作。清華大學化工系負責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化工學院,2007年,系里需要一位教授到青海開拓工作。

楊基礎曾多次參與化工系教學科研規(guī)劃工作,經驗豐富、見解獨到、責任心強,從個人能力與品質上是不二人選。不確定性在于,他當時已年過六十,化工系領導擔心,他是否能承擔繁重的對口支援工作。

系里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征詢楊基礎的意見時,楊基礎一口答應了下來。當有人問他為什么想都沒想就同意了,他只說沒想太多,清華人就是這樣吧。

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盡心

楊基礎剛來到青海大學時,化工學院發(fā)展相對滯后,存在著硬件條件差、教學科研方向不清等問題。如何因地制宜地開展支援工作,成為剛到青海后擺在楊基礎面前的第一道重要“考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了解青海,才能理解青海,最終服務好青海”。楊基礎暗下決心。

為了摸清當地化工行業(yè)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他到一線去調研,克服高原反應,跑遍了西寧和柴達木盆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化工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地處青藏高原、深入盆地腹地,動輒就要七八個小時的車程,交通非常不便。

每到周末,天地之間,兩行車轍,便是楊基礎的“出行印記”。這期間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詳實地記錄下來,成為后來開展工作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從剛到青海這年開始,楊基礎堅持每年暑假組織清華大學化工系的教師去青海大學調研,了解青海大學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幫助制定教學規(guī)劃。化工學科的建設與當地的條件與需求密不可分,不能簡單地拿清華的條件和標準去套,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楊基礎說。

青海民族大學副校長王剛是當時與楊基礎在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共事的學院院長。時隔多年,回憶起楊基礎,他評價說:“每年來對口援助的高校教師也不少,但是楊老師是我認識的年齡最大、跑的地方最多、最講奉獻的一位教授。”

談及楊基礎的“拼”,有一件事至今仍讓他感慨不已。“2012年,楊老師指導和參與青海大學化工學院鹽湖資源化學與過程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實施方案的撰寫,在答辯的前一天晚上,他還拉著我反復討論、修改方案到凌晨3點多。他那么大年齡,不僅沒有任何抱怨,還一直給我鼓勁打氣。”

在楊基礎看來,建設好青海大學化工學院應該要做到兩個“就地取材”,一是研究方向“就地取材”,二是要培養(yǎng)利用好當地“人才”。他對學院100多位教師的個人情況都了如指掌,結合每位教師的特點和研究方向進行“傳幫帶”,一步一個腳印地筑牢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師資力量的基石。

在牽頭負責清華對口援助青海大學化工學院3年后,2010年,應青海大學方面的請求與楊基礎自己的意愿,清華大學正式任命楊基礎常駐青海大學,并掛職擔任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

2010年以前,青海大學化工學院較少開展過高質量的科研工作,一年的科研經費也只有30萬元左右。

經過調研與反復論證,在楊基礎的建議下,青海大學化工學院明確了以他牽頭組建了兩個科研團隊,分別致力于研究生態(tài)工業(yè)與循環(huán)經濟、鹽化工分離工程,其中生態(tài)工業(yè)與循環(huán)經濟科研團隊直到現在仍在青海大學發(fā)揮著排頭兵的作用。

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都是楊基礎心中的重中之重。在青海大學任職期間,他推動化工設計類課程群的建立,在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構建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2012年4月,楊基礎到了退休年齡。周圍的同事都以為他會回家享享清福,但在清華辦理退休手續(xù)后,他選擇了留在青海繼續(xù)工作。

燃燒光與熱,只因愛得深沉

一個學科的源起、發(fā)展、興盛與衰落,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變化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上世紀,化工專業(yè)還是非常熱門的,每年都有大量優(yōu)秀的青年學生投身化工專業(yè)學習,學科發(fā)展勢頭強勁,包括楊基礎在內的一大批老化工人正是在這個階段與化工結緣,在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業(yè)發(fā)展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近些年來,受社會經濟發(fā)展變化、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學界還是實業(yè)界,優(yōu)秀人才正在流失,還有不少人對化工不甚了解,存在一些偏頗的認識。

楊基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為一位和化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教師,他心里十分清楚化工行業(yè)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扮演的基礎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何讓化工專業(yè)吸引到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成為縈繞在他心頭的一個難題。

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金涌提出了一個動議:專門編寫一套針對青年學生的化學化工視頻短篇集,并配科普書,讓同學們通過動畫、視頻這一更直觀、生動的形式去了解化工,破除對化工學科與行業(yè)的一些偏見。

金涌的動議與楊基礎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楊基礎眼中,拍視頻短片適應青年學生愛好,是有效的科普方式。

理想很豐滿,但要實施起來卻面臨著許多困難。化工系的教師搞教學、科研是一流,但拍動畫短視頻可是“門外漢”。如何選題、編撰與設計內容?如何將復雜抽象的科學原理通過短短幾分鐘的動畫視頻呈現出來又不乏趣味?

關鍵時刻,楊基礎又站了出來:我沒拍過視頻短片,能力差一點,但是態(tài)度認真一些,也是能夠做好的。

2010年,在43位兩院院士的共同倡議下,這項名為《的科普短片項目正式在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立項。

這項任務全程只有兩個人在具體負責,他們都是化工系的退休教師——楊基礎負責找選題、寫腳本,張立平負責協(xié)調聯絡制作公司。

看似幾分鐘的短片,背后的工作量卻非常大。他們邀請了多位院士和幾十位在高校科研機構一線從事教學科研的專家擔任顧問、參與選題策劃,經過反復研討,最終精心確定了18個課題。

最令人感到“崩潰”的是,項目組協(xié)調專家編寫視頻短片腳本,反復溝通指導制作公司制作視頻,但拿到的“樣片兒”往往與預期的落差巨大。有時課題的內容過于深奧,不適合青年學生觀看,也有時短片不能恰當地反映科學原理,在嚴謹性上欠妥,只能從頭再來。作為執(zhí)行主編的楊基礎毫無怨言,對每一幀視頻、每一段文字精心把關,僅召開的研討會就有上百次,有關細節(jié)的討論更是不計其數。

2016年5月,經過道道打磨的《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第一輯)發(fā)布,畫面中沒有人們傳統(tǒng)印象里排著廢水、冒著黑煙的化工廠,而是桌面工廠、電力銀行、智能釋藥、神奇的碳、分子機器、OLED之夢等等,都是當今世界前沿的化學化工科技成果,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

完成摯愛工作,才算不留遺憾

就在緊張充實的工作不斷取得可喜的成果時,一次身體檢查打破了原本既定的節(jié)奏。

2017年,楊基礎被查出腹膜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他精瘦的身體里,居然長出了直徑16cm的腫瘤。

當愛人拉著他的手問:“你疼么?”他淡淡地說:“還行吧。”

對于身上的病痛,他不愿多言。在上海的一家醫(yī)院,他成功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失去了一顆腎臟、一段結腸、一部分脾臟和一部分胰臟。手術后,他直接進入ICU繼續(xù)治療3個月。

還沒出ICU病房,楊基礎又開始琢磨工作了。只要精神狀態(tài)稍微好一點,他就開始構思,等病好了可以做一個ICU的化工原理短片。

工作伙伴張立平回憶:“大家都勸他把工作放一放,但他在接受治療的前幾天,還來系里討論科普短片的事情,在病床上也一直關心著工作進度。手術后,我每天都和他愛人微信聯系,有幾次情況非常危急,但每次他又憑借自己頑強的斗志挺了過來。”

手術后不久,楊基礎又堅持參加了在學校召開的一次課題研討會。“因為涉及多個學校,湊起來不容易,要盡快商定方向后找制作公司落實。我們想一天把會開完,但又擔心楊老師剛做完手術,堅持不住。我們詢問他的意見,他二話不說表示沒問題。這一天,他不僅堅持參加了所有討論,中午也和大家一起吃了盒飯,他腎臟剛剛切除,吃不了外面那么咸的飯菜,但他什么都沒說。”張立平說。

2019年5月,楊基礎的癌癥復發(fā)了。他沒有向任何同事透露病情,仍然堅持工作。12月,他堅持去山東開會,向全國幾百名高中教師介紹化學化工前沿課題,親力親為準備素材,報告時長1個小時,現場反響熱烈。

然而,不到兩個月后,他的病情急轉直下,從今年2月開始,他無法進食,完全靠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卻仍然堅持工作。4月29日,家人收到了他的病危通知書,而就在前一天,他還在微信中與課題組討論科普文稿。4月30日,剛剛渡過第一個危險期,他又開始在微信上辦公。

無論是近十年之久的青海對口支援,還是在病床上對科普短片念念不忘,這位清華園里“平凡”的老教授執(zhí)著無悔,無問西東。直至今年4月病情危重時,他在給同事張立平的微信中寫道,74歲的他面對疾病,“沒有什么遺憾,也沒有什么恐懼”。

對于他來說,唯一的一點點遺憾,就是“‘化學化工前沿’課題未能善始善終,還剩一個碳納米管文稿未審,人工酶視頻未啟動,本是我想完成的”。但他總想把遺憾減到最?。?ldquo;如果碳納米管文稿馬上寫好,發(fā)來我還可以看看,一是那是我修改過的、熟悉,二是看一篇稿子還有精力,三是了卻我一個心愿。”(高原 張北辰)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