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握每一個“走出去”的機會
2020-08-31 09:59: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姐姐,世界上有平行宇宙嗎?那里也會有一個我嗎?”“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在另一個星球上面。”望著從“大城市”來的哥哥姐姐,這個來自浙江慈溪鎮東小學的小朋友難得地打開了話匣。只見他一溜煙兒地跑進房間里,小小的身影在柜子前“鼓搗”了許久,拿出了他所有的“宇宙系列”繪本,有些靦腆地向大家展示著自己的珍藏,“姐姐,在這里都沒人聽我說這些”。

回想起小朋友時而期待時而失落的眼神,胡穎仍有些觸動。這是她第二次來到慈溪鎮,2018年的夏天,她曾跟隨團隊一起,為當地近120名不同學段的孩子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暖燈行動”短期支教和貧困兒童心理調研。如今,兩年過去,再次來到這里的胡穎已經從曾經“經常手忙腳亂”的“菜鳥”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帶隊隊長。在團隊指導老師與當地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對當地的學生展開了家訪。

為了把家鄉走向小康的故事“講出來”,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的研究生閆春旭也決定回鄉展開社會實踐。他主動聯絡江蘇徐州豐縣融媒體中心進行實習,自7月20日起,閆春旭在1個月內走訪了當地的13個村莊,與6位村書記、4位非遺傳承人、兩位種植大戶交流,寫出了4萬字的田野調查筆記、2.5萬字的新聞報道。家鄉的脫貧之路,通過他的鏡頭和筆呈現出來。

近日,中青校媒就“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課題面向全國高校1724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5.58%被調查者曾在這個暑期參與過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線上(27.65%)及線下(46.93%)兩類形式。

想把握每一個“走出去”的機會

“因為我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特別熟悉,從讀大學后一直在外面上學,每次回家都看到自己的家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把家鄉走向小康的故事講述出來。”當談及回鄉社會實踐的理由時,閆春旭這樣說道。

無論是下鄉調研、遠赴山城支教還是尋找實習工作,暑期社會實踐逐漸成為諸多大學生積累閱歷、提升自我的不二選擇。調查結果顯示,96.66%被調查者認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自身成長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在他們對于社會實踐的期望中,職場體驗類(47.82%)、支教類(40.77%)的項目成為熱門選擇,另有10.48%被調查者期待在未來繼續下基層調研。

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的大二學生郭雅楠已經連續兩年參與暑假社會實踐,在經歷了去年暑假“垃圾分類”主題的“三下鄉”活動之后,今年暑假,郭雅楠選擇到家鄉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跟著指導律師寫文書、改合同、參與庭審……短短兩個月,郭雅楠把很多法律實務都體驗了一遍。

同樣對實習生活滿懷期許的黃未未,在暑假到來之前,就已經為實習做了大量準備,最終,來自福建的她決定“向北闖”。面對激烈的競爭,黃未未在前期經歷過很多次失敗的面試。黃未未“痛定思痛”,開始有針對性地對面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盤復和分析。最終,黃未未成功拿到了小米公司的錄用信,開啟了為期3個月的“大廠北漂”。

來自北京某高校的馬楚雨選擇參與志愿活動來填補暑期的“空白”。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家鄉河北唐山市玉田縣疾控中心開展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動態監測,計劃招募20余名返鄉大學生擔任調查員,抽取玉田縣幾個鄉鎮的1200戶居民樣本,入戶展開問卷調查。面對繁瑣的工作,馬楚雨沒打“退堂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我作為一個輔修新聞專業的學生,也想借此機會獲取更多信息,離現實更近一點。”實踐期間,馬楚雨跟隨團隊實地走訪了3個農村監測點、6個自然村,炎炎烈日下,在村民的家中、農田里、村口里找尋抽樣對象,記錄健康數據,既認真工作,助力提高當地居民健康素養,也鍛煉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再加上一直以來對教育行業的熱忱,來自山西的大一學生楊琨皓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前往山區支教。他報名參加了山西省“山水同行”大學生暑期支教項目。經過報名、初審和前期培訓等環節,楊琨皓正式成為支教團隊的一員,前往山西省長子縣王峪學區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志愿支教,為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如魯迅先生所說,作為青年應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越苦,越要迎難而上

每次出門走訪農村,閆春旭都會準備一箱水帶在身邊。“天氣太熱了,尤其是走到蘋果園、玉米地,像是蒸桑拿一樣,我每天都要喝5到6瓶水。”每每進果園與果農溝通時,扛著相機的閆春旭總想停下喘口氣,“好想回辦公室休息”的想法在心里反復萌生又熄滅。在太陽的暴曬下,閆春旭的汗水順著額頭滴到眼睛里,眼眶四周頓時又疼又咸,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當初在家干農活的日子,“農民伯伯都在田地里操勞,我們大學生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嗎?”想罷,閆春旭便幾口灌下一瓶礦泉水,扛著相機繼續工作了。

黃未未與郭雅楠也在實習的過程中碰了“釘子”。剛上手工作時,數據的處理就令黃未未感到十分苦惱,文科類專業的她目前并未系統學習過相關課程,對于數據軟件的處理也并不熟悉,她明顯感受到了自己對于數據敏感程度的欠缺。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黃未未每天一到公司就會先處理前一天的銷售數據,用Excel軟件的各種函數來處理一遍,提升自己對軟件的熟練度和對數據的敏感性。

10位來自全國各地、彼此尚未熟悉的大學生,是楊琨皓支教團隊一行人的“配置”。“校長有事沒在,所以我們就成了這所小學的臨時大家長。”購買食材、做飯洗碗、打掃衛生、安排課表……從生活起居到日常備課,都由10位大學生輪流主理。“之前我對此不以為然,但是親身經歷了這樣的生活之后,會覺得很難,不過也很有意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能夠獨立承擔起一份責任。”教學過程中,團隊曾遇到過很多次諸如“哄小孩”“接待家長”這類“棘手”的問題,但在未來有志走向教育崗位的楊琨皓看來,這也恰恰鍛煉了自己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能力。

“社會實踐就是一個排除萬難的過程。”面對胡穎團隊的到訪,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怯生生地躲在房間,或是刻意避開。家長們帶著濃重口音的方言、團隊略顯稚嫩的交流方式,都為雙方的溝通設置了不少障礙。為了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胡穎團隊特意準備了一些文具和體育用品作為禮物。“在溝通上面,慢慢說,聽不懂的地方就寫在紙上,總能明白的。”回想起這段經歷,胡穎并未覺得辛苦,她不斷地總結,“到后來,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跟我們坐下來聊二三十分鐘,告訴我們他們的喜好、經歷和想法。家長們也會握著我們的手對我們表示感謝,還有家長給我們買了燒餅。”胡穎笑著說,“當孩子們愿意主動與我們分享時,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鄉村與我們都在變好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暑期社會實踐對于青年的幫助包括在實踐過程中增長才干、鍛煉能力(78.68%),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78.39%),有助于深入社會、了解國情(77.69%),在實踐過程中培養職業素養(71.11%),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65.70%)。

為期10周的實習期還未結束,但郭雅楠表示她已經得到了很大成長,對自己的專業和職場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思索,“社會實踐和在學校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還是有必要盡早鍛煉自己,形成從學校到社會的良好過渡。”通過實習,郭雅楠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明確的規劃,打算朝著公檢法的方向努力。

此外,除了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實習,郭雅楠還體會到了與人溝通交流以及個人時間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工作中,怎么表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次還要記得,凡事往前趕,新的工作任務或者難題隨時會出現,我需要加強時間管理能力。”郭雅楠說。同樣深感受益的黃未未也認為,此次暑期的實習經歷讓她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的定位和規劃,在她看來,“開闊眼界,清晰思維,勇敢實踐”足以讓一個新手“小白”獲得快速的成長。

“家鄉與我都在努力變好。”出乎馬楚雨和其他大學生調查員意料的是,許多當地老年人對于健康知識特別是疫情有著深刻的了解。這既得益于當地疾控中心宣傳員挨家挨戶的宣講,也有村里面大喇叭廣泛廣播相關知識的功勞。

“原以為農村是非常破敗的,但是每到一個村莊,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家鄉變化太大了。作為一名在外讀書的大學生,真心為家鄉的變化感到高興。”閆春旭時常想起他走訪徐州豐縣歡口鎮李莊村藕蝦地的那個下午,熱情的村書記李勁松拿著一人高的蓮藕笑開了懷。“豐收了,工人的工資就有著落了。”一路上,他不停地向閆春旭說起當年種藕的經歷。“2016年的時候,李勁松曾帶領村民種藕養蝦,不過以前很多村民種養過藕蝦,但都沒有賺到錢。”閆春旭清楚地記得,李勁松向他介紹時,襯衫已經被汗水浸透。“但他沒放棄,而且用好的方法帶村民們獲得了成功。村民都跟他種養藕蝦,如今發展到全鎮5000畝,通過藕蝦連作模式,實現‘一水雙收’‘漁農雙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歷過支教活動以后,楊琨皓感受到鄉村和城市教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異。看到了“另一種環境”中的堅守,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因為自己以后也要去教書,所以這次支教也相當于一次實習,為自己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我希望自己日后能繼續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為他們打開視野,看到世界;同時也要為我們國家的鄉村教育盡一分努力。”(羅希 馬玉萱 劉開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