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三兩事兒
2020-09-05 09:03:19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編者按

從1950年啟動編纂至今,《新華字典》已走過70年征程,印行超過6億冊,被稱作“國民字典”。8月10日,第12版《新華字典》發布,增添了包括“初心”“粉絲”“二維碼”“點贊”等在內的100多個新詞。這部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辭書,對普及全民族文化知識、促進漢語規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和關注。今天,本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編輯室主任王楠,從姓氏義收錄的角度介紹《新華字典》編寫背后的那些事兒。

我國人口眾多,姓氏用字非常繁雜,很多漢字都有姓氏用法。《中國姓氏大辭典》和《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分別收錄了兩三萬條的姓氏。相關統計顯示,現代使用的漢族姓氏及少數民族使用的漢式姓氏有5700多個。

姓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語文工具書都會根據編寫目的、規模、特點等收錄一部分姓氏義。《新華字典》作為一部小型語文字典,根據編寫目的、姓氏義收錄原則、規模和篇幅、查考性和實用性等等,只收錄了部分漢字的姓氏義,沒有凡姓必收。比如有學者指出,《百家姓》中的前四十個姓氏,《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全部立了姓氏義項,而《新華字典》只收錄了“王、馮、褚、蔣、沈、華、陶、姜、柏”9個姓氏義。

對《新華字典》中姓氏義的收錄情況,很多讀者產生疑惑。比如,很多常見姓氏,如“趙、錢、孫、李”為什么不收?有些姓氏也很常見,如“范、姜、劉、王”為什么卻收了?有些姓氏根本不常見,甚至算得上罕見,字典為什么還要收錄?另有一些姓氏比較少見,甚至是“稀有”姓氏,如“神、操”為什么又不收?2020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規范新華字典姓氏用字釋義的建議”提案,建議“將該字典所有可用于姓氏的漢字按新的姓氏用字標準編排”。

筆者作為《新華字典》的修訂者之一,下面就針對上述各界讀者存在的疑惑,談一談《新華字典》中姓氏義的收錄情況和收錄原則。

編寫目的

《新華字典》1953年由新華辭書社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原版”。從1957年轉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新一版算起,至今已經修訂出版了十幾個版次。初步統計,《新華字典》目前收錄的姓氏義有300多個。

編寫之初,《新華字典》就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本字典的編寫目的主要是想讓讀者利用這本字典,對祖國語文的詞匯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并且知道詞匯現代化和規范化的用法,在書面上和口頭上都能正確運用。”(1953年版凡例)這一編寫目的的確立,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現實情況。當時,我國85%的國民都是文盲,希望識字學文化的群眾迫切需要一本好用的字典。而且,辭書是貫徹和推廣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也就是說,當初編寫《新華字典》主要就是讓廣大群眾認識、理解和正確使用祖國語文字詞。以后的各個版本一直遵循這一宗旨,這一編寫目的不僅明確了《新華字典》的定位,也決定了字典幾十年來的基本核心內容。

收錄原則

對于姓氏等的收錄原則,《新華字典》早期版本做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本字典原則上不把姓氏、地名、人名、國名、山水名等作意義注解,但是遇到專為這些名稱造的字,或是遇到字的本義太冷僻,久已不用,才注為姓、地名等。”(1954年版凡例)

《新華字典》中只有一個姓氏義項的單字,基本就屬于1954年版凡例中所說的情況。如“蔣、劉、潘”等,古代都分別另有語文義,現代漢語中這些字的本義已經不用,只有或常見的是姓氏用法。

另有部分單字,如“范、姜、沈”等,古代為姓氏專用字,字典早期版本中,這幾個字也只有姓氏義。后來漢字簡化整理進行同音合并,規定“范、姜、沈”分別為“範、薑、瀋”的簡化字,于是后來的《新華字典》版本,只能以多義項的形式列出這類情況單字的姓氏義,但在字頭后附列的繁體字前有對應的義項號說明,如:

“范(①-④範)①……⑤姓。”表示繁體字“範”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④,沒有義項⑤的姓氏用法。

“姜(①薑)①草本植物……②姓。”表示繁體字“薑”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沒有義項②的姓氏用法。

“沈(①②瀋)①汁:墨~未干②沈陽,地名,在遼寧省。③姓。”表示繁體字“瀋”簡化前只對應義項①②,沒有義項③的姓氏用法。

為了方便讀者,1998年第9版《新華字典》在遵循早期原則的基礎上,又明確了有姓氏用法的多音字,立姓氏義項的原則。

像前面學者提到的《新華字典》收錄《百家姓》前40個姓氏中的9個,“王、馮、褚、蔣、沈、華、陶、姜、柏”,都是有據可依的。“馮、褚、姜、蔣、沈”屬于按照1954年規定的用字原則收錄的姓氏,“王、華、陶、柏”則屬于按多音原則收錄的。一些讀者質疑的“王”的姓氏義,就是第9版增補的。因為“王”有名詞和動詞兩個音,是多音字,只有音有姓氏用法。

雖然很多讀者都對《新華字典》的姓氏問題比較關注,但不同讀者的訴求卻差異很大。如,有讀者建議字典對疑難字立姓氏義;也有讀者的意見正相反,建議字典刪掉不常見的疑難字姓氏,增補普通姓氏;還有的讀者認為“罕見”或“稀有”姓氏,字典應該收錄。再有就是和人大代表的相關提案意見類似,希望字典凡姓必收。

其實疑難字本身就存在如何界定的問題,某個字是否生疏疑難,往往因人而異。如果是疑難字,就更需要通過查檢字、詞典來了解其讀音、意義和用法,姓氏義列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一些讀者建議增補普通姓氏的原因是“從該字典中查到了自己的普通姓氏是十分高興的”,而在該字典中查不到自己的姓氏,“實在是令人掃興的事”。《新華字典》的主要目的是釋疑解惑,一些常見姓氏,如“趙、錢、孫、李”,即使字典列出姓氏義,被查考的概率也極小,作用不大。

至于有讀者認為應該收錄“罕見”或“稀有”姓氏用字,也缺乏客觀性。我國幅員廣闊,很多姓氏都有地域性特點,某一區域罕見的姓氏,在其他地區可能 習以為常,很多姓氏在我國南北方分布的差異就比較明顯。

所以,《新華字典》一直以來都沒有把“疑難”“常用”或“罕見”“稀有”作為姓氏義收錄的依據。

其他因素

首先,從字典規模和篇幅來看,《新華字典》是小型語文字典,從篇幅來講不適于對有姓氏用法的單字全部立姓氏義,否則會導致篇幅膨脹,印張增多,價格上漲,也勢必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和攜帶負擔。規模小、便于攜帶是《新華字典》的特色之一。

其次,從查考性和實用性來講,小型字典收錄的姓氏義不一定越多越好,因為對于常見沒有多音的姓氏,即使字典列出姓氏義,被查考的概率也極小,只是增加字典的無效信息,圖占篇幅。對于姓氏義,一般情況下人們不需要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和運用。如果字典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多增加一些有效信息,會更受歡迎,更好地發揮“無聲的老師”的作用。

最后,從字典的職能和權限來說,語文字典通常情況下是對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政策的執行和引導,一般不具備制定字詞使用范圍的權限。尤其是姓氏用字,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避諱等諸多因素,漢字整理中就有“姓從主人”的原則。一部小字典更是難以對姓氏的使用范圍做出規定。任何一部字典都難以做到包羅萬象、包打天下,小型字典更是如此。在普通語文辭書中查不到的內容,還可以通過大型的辭書或專門的詞典等查找更多的信息。

綜上,《新華字典》對姓氏義的收錄,有著明確嚴謹的原則和系統規范的標注,是符合廣大讀者查閱需求的。同時,《新華字典》在相對小的篇幅里提供了最有用的字詞形、音、義信息,開本小,便于攜帶,定價又低,是符合廣大讀者消費水平的。對于個別疏漏,我們在以后的修訂工作中,會更加努力完善。(作者:王楠,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編輯室主任)

《新華字典》版本沿革

1953年

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規范字典,由新華辭書社編寫,按照注音字母順序排列字頭。魏建功先生題寫封面題字。

1954年

按照偏旁部首順序排列字頭。封面題字更換為拼集魯迅先生字。

1957年

率先貫徹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首次以簡化字作為主體字頭。

1959年

把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貫穿全書,突出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

對主體字頭后所附的另立字頭的異體字,在左上角添加“△”;對那些古本字或屬古代用法的義項增加了“〈古〉”。

1965年

主體字頭和正文均使用規范簡化字;字形采用符合1964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要求的大號宋體字。

1971年

“文革”時期修訂本共改動1100余處,引用《毛主席語錄》46條。

1987年

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的詞匯。

1998年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對《新華字典》進行全面修訂,收單字1萬余個,帶注釋的詞語3500多個。

2004年

增加《地質年代簡表》并首次在書名后用數字標出新版版次。

2011年

增補字音新義、增刪詞語、增補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錄及改動體例。

2020年

增添“初心”等新詞100多個,增補“賣萌”等50個字詞新義新用法。應用程序App同步發布。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