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幫助廣大兒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2020-09-05 09:04:27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語言是人更好地接受教育、獲得更多機會、最終走向成功的媒介。語言能力是人類認知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的語言發展可以預測未來學業成績的好壞,乃至人生的成敗。家庭和幼兒園是學前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也是幫助他們做好語言準備,進而轉換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塑造身份的主要場所,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其他兒童共處、生活和學習,為將來踏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兒童入學語言準備狀況,即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兒童自身成長和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而且關涉我國整體教育質量全局。這里的語言準備,是指兒童進入小學時在語言發展方面應當達到的水平與狀態,是對兒童能否順利適應小學語文學習的一種預測性評估。它是預測兒童未來學業成就,以及學校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有力指標之一。語言準備是兒童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入學準備五個領域——身體和運動發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語言發展、學習態度和認知發展中的一個。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每一個兒童在這一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而正是這些體驗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學習結果,影響他們接受教育的效果。國外相關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兒童和父母的健康狀況、家長對兒童學習的投入與參與、兒童性別等因素均對入學準備狀態產生影響。近年來,我國學者在此領域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我國城市兒童和流動兒童語言的各方面發展不均衡,細微差異識別、前閱讀技能和故事理解方面的發展水平相對較好,雖然基本達到入學準備的要求,但是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差,宏觀敘事能力較低,而且總體來看,城市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明顯高于流動兒童。第二,農村地區兒童存在吐字不清、發音不準、詞匯量不夠大、詞匯類型不夠豐富、長句和短篇理解困難等問題。第三,不同類型幼兒園的兒童在語言入學準備方面差異顯著,公立幼兒園要好于民辦園,示范幼兒園要好于普通幼兒園。第四,民族地區幼兒最突出問題是漢語學習跟不上,教學效果不理想等。

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廣大兒童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以后的學習。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才能與他人一起分享、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則很難實現。如果兒童所在的幼兒園和小學的語言文化差距過大,他們的語言發展水平與運用能力經不起新環境的挑戰,便容易產生心理混亂,從而不能很好地利用他們在幼兒園內所習得的各項技能。

為了更好地幫助廣大兒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做好入學前的語言準備工作,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更新語言教育理念,尊重語言發展規律。家庭和幼兒園應著重培養兒童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的能力,這是有效閱讀的前提。同時,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幼兒閱讀,為幼兒創造閱讀條件,指導幼兒一頁頁按照順序翻書閱讀,可以邊看邊講,談論書本內容,鼓勵親子共讀和師生共讀。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要激發幼兒讀書識字的愿望和興趣,跳出幼兒語言教育就是“識字”教育的誤區,發揮兒歌和童謠的作用,重視對兒童語言辨別力、理解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是注重兒童成長環境中軟硬性資料配備。一方面,家長和幼兒教師應使用規范用語,為孩子創造和諧的語言教育環境。另一方面,家長和幼兒園應為孩子準備多種有利于語言發展的學習資料,并開展有效的語言教育實踐。此外,國家和社會應當對語言學習條件不足的兒童給予更多關注和指導。比如,小學教師深入了解兒童語言的入學準備水平和語言學習經歷,摸清入學語言準備欠佳學生的具體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語文教學。對準備不足的兒童加以關照,采用額外輔導等形式為他們提供語言和心理上的緩沖,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入小學后的學習和生活。

三是重視兒童早期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兒童“聽動”轉換和小肌肉控制能力的培養,注重細微差異識別能力、聽覺記憶和聽力理解能力、視動轉換和視覺再現能力的提高,對于開發語言學習潛力,提高語言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這需要為兒童創設自由寬松、秩序井然、和諧快樂,吸引他們主動參與的語言教育環境;通過拍手游戲、聽指令畫圖、看圖講故事、找字補字游戲等,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實現以內容帶動交流的語言教學活動,從而啟迪智慧、引發語言表達。

四是加大兒童語言能力發展量表的開發力度。科研人員應當完善兒童語言發展測評細則,建立科學的入學語言準備評估體系,方便廣大幼兒園和家庭參考使用;對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兒童撫養者就如何開展幼兒語言教育工作提供指導;開展自下而上的家庭語言理念、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調查,形成理性認識,為進一步研究家庭語言政策提供參考。(作者:尹靜、劉雪瀅,分別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