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教師節,在山西省左權中學教學樓前,山城走出的外語教育家李棣華的銅像將正式揭幕。銅像是由北方工業大學教授、著名雕塑家喬遷創作、北京星河公益基金會捐贈的。他們希望用李棣華和藹的形象與輝煌的人生成就,來激勵年輕學子向前輩看齊,志存高遠,以優異成績報效家鄉,以燦爛人生報效祖國。
李棣華先生在世90年,前半生放棄學術夢想,投身抗戰,是革命工作者也是外交家;后半生投身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外事干部和外語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外語教育家”。在這個特殊日子里,謹以此文,懷念這樣一位教育大家,也表達對全體教師的崇敬之情。
遼州少年
立志“做一個學問家”
“心如冰雪神常靜;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李棣華曾祖房間里掛著的一副對聯,李棣華一輩子銘記于心,低調做人。李棣華,名文郁,字棣華,后以字廣為人知。在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書香人家,在清朝遼州到民國遼縣的變化過程中,在新舊體制的交替中,出生于1905年的李棣華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遼州城內北寺巷李家,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之家。李棣華的先輩曾是貧窮的農民,到了其曾祖開燒餅鋪掙了點錢,便開始供兒子讀書。到李棣華的祖父李行恭,才有了文人身份,在清朝光緒年間成了縣里的歲貢生,一輩子在鄉間以教書為生。李棣華的父親李榮甲畢業于太原優級師范學校,返鄉后創辦了遼縣高等小學并任校長,后來到平遙高小教書。1919年五四之后,李榮甲到太原做編輯、教員、科長,直至退休返鄉。
在李棣華的童年時代,爺爺一輩科舉立業的老規矩被打破了。家中既有爺爺這樣的傳統文人,也有父親這樣接受了一定現代思想觀念的半新知識分子。這樣,李棣華的眼光自然不一樣。作為長門長孫,李棣華受到爺爺、父親、舅舅等多重教誨。
1919年,李棣華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在太原新創辦的“山西外國文言學校”,學校全部公費,每縣兩個名額,李棣華進了“倫敦班”。德國教育家衛西琴以現代理念辦學校,李棣華進步飛快,成績最優。一年后,學業出眾的李棣華被山西省立第一中學錄取,在同屆兩百多各地學子中名列第一。
1926年,李棣華考進山西大學文學院,并于1932年考進燕京大學研究院,選修中文、英文兩個系的課程。山西大學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參與其事的李提摩太是英國傳教士。燕京大學創辦于1919年,有美國、英國教會背景,當時是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其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資料顯示:1928年燕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聯合成立了哈佛燕京學社,使燕京學術水平大大提升,不久即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之中。
李棣華進入燕京大學研究院正是學校的黃金時期,他在對的時候進了對的大學。李棣華勤勉好學,對比較文學、古漢語、哲學、歷史學等多學科都懷有極大熱情,還在名家指導下,完成了《中國詩與詩話在日本的衍流》。哈佛燕京學社設有獎學金,獎金數額是500元,李棣華連續三年獲得此項獎學金。
當時中國高校有個耀眼的獎項——斐陶斐獎。該獎起源自1922年成立的“中國斐陶斐勵學會”,斐陶斐是哲學、工學及理學的合稱,國立東南大學、交通大學、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金陵大學、南開大學等當時最好的大學合力辦其事。1935年,李棣華以卓越的研究成果,獲得斐陶斐國際獎——金鑰匙獎。應該說在那個時候,李棣華是國內冉冉升起的學術明星,獲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學術前途無可限量。
彼時,30歲的李棣華于早年立志“做一個學問家”的夢想已經觸手可及。
國難當頭
埋頭抗戰普及教育工作
1937年盧溝橋燃起炮火前,日本覬覦中國大好河山已久。李棣華回到家鄉不久,抗戰全面爆發。李棣華和縣內著名鄉紳、山西大學畢業的溫子謀等一起在遼縣城北的突堤村創辦了“國難教育學校”,并任副校長。他們將因戰爭而返鄉的青年學子組織起來,給予國難教育。第一期是師范班,培養了一批小學教員,接著為犧盟會和各救亡團體培訓了一批青年干部人才。
1937年11月,八路軍一二九師來到遼縣西河頭村,劉伯承、徐向前等革命家來到太行偏僻小縣。在拐兒村的冀西民訓處特派員楊秀峰也經常來西河頭村,就住在李棣華的姨媽家。李棣華到姨媽家走親戚,就與楊秀峰熟悉了起來。
楊秀峰是河北人,比李棣華年長8歲,讀書時在北京師范大學因貧困而輟學,后來經過努力成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抗戰開始后投筆從戎,來到太行山區開辟冀西抗日根據地。楊秀峰非常賞識李棣華,委任李棣華做了冀西民訓處的顧問。這段與楊秀峰及一二九師首長的接觸,給李棣華震動很大,“當學問家”的念頭逐漸淡去,成長為“革命家”的想法有序萌生。一二九師兩任政委張浩、鄧小平,都與李棣華有過非常深刻的關于國家民族命運的交流,使本來要成為大學者的李棣華,樂意犧牲個人的學術前途,扎實地埋頭抗戰普及教育工作。
為了培養更多革命急需的干部,中共太行區黨委、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先后創辦了多所學校,楊秀峰、杜潤生等都曾是這些學校的上級領導,而李棣華是這一時期太行山抗日教育的杰出代表,先后出任太行中學、太行聯合中學校長。李棣華回憶說:“在戰爭歲月里,終年是戰爭、學習、生產三者相結合的戰斗學習生活,沒有節假日,沒有固定學期,加上學員年紀懸殊、文化程度差別大,各部門隨時有工作需要都會抽調一些學員去工作。”就是在這樣多的困難面前,李棣華用七年時間培養了大批革命干部,深受師生的愛戴。
很多年后,“太行人”還會親切地稱呼他是“老校長”。1993年,太行聯中師生在北京聚會,當年的學生用一首詩來贊美“老校長”李棣華,詩云:“學貫中西匯百家,烽煙燭光染鬢發。高風亮節昭日月,桃李滿天映晚霞。”
太行山里的外交家
多次接待重要國際友人
1944年年底,李棣華被任命為太行軍區司令部情報聯絡處處長。在鄧小平直接領導關懷下,成長為我黨在太行山里的外交家。在此之前,太行抗日根據地只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卡爾遜,就是李棣華擔任的翻譯工作。抗戰到了1944年年底,中美合作日漸增多,尤其是美國空軍參與抗戰,需要太行根據地的八路軍配合。于是,外交工作迫在眉睫,沒有到過英語國家而英語基礎扎實的李棣華,成為太行根據地外交工作的不二人選。
李棣華走馬上任了,兩年間,他接待了前來太行抗日根據地與我軍進行聯絡的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惠特爾賽上尉、霍克中尉、砥迪安中尉、懷特上士等。接待了五十多位美軍飛行員,他們經太行抗日根據地轉往延安。
國民黨要打內戰,在國內外多重壓力之下,蔣介石被迫進行“和平談判”,簽訂停戰協定。這期間發生在中共、國民黨、美國三方之間的角力很震撼人心,李棣華是歷史的當事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老教師張習東回憶說:“老校長給我看過一本厚厚的英文辭典。那是他1946年參加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時,在北平購買的。當時他以我方上校譯員的身份,在葉劍英同志的直接指揮下,參與了和國民黨方面的談判工作。談判勝利結束后,受到周恩來副主席的接見。”這段歷史早在1961年就拍成了故事片《停戰以后》。李棣華的子女從電影中揣摩爸爸的形象。長女李欽蓮至今保存著父親佩戴過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胸章。
1946年至1948年,李棣華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交際處副處長兼外事組長、華北人民政府外事處處長,接待了美國著名進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把她的著作《我所見的新波蘭》翻譯成中文出版。斯特朗把在解放區的采訪寫成了著名的《中國人征服中國》,而幫助這位美國記者工作的,就是李棣華。李棣華還接待了美國進步記者杰克·貝爾登,接待了英國共產黨員柯魯克、伊莎白夫婦,在兩位完成著名的《十里店》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個太行山翻譯家的巨大作用,得到柯魯克夫婦的贊譽。2019年國慶前夕,104歲的伊莎白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習近平主席頒發的“友誼勛章”。最近,伊莎白老人再次和筆者回憶起李棣華,贊美連連。
李棣華的長女李欽蓮撰文說:父親“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涉外工作的需要,多次受命接待國際友人。根據黨的指示和要求,每次接待都嚴格妥善地組織安排好友人的行程和訪問,并認真擔負好翻譯工作。他以自己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嚴謹辛勤的工作作風,嫻熟的英語,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受到黨組織和同志們的充分肯定,也給來訪的國際友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與他們結下深厚的友情”。
1948年秋,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后組建外事處,李棣華擔任處長。李棣華回憶說:“這是黨在政權工作中最早建立的一個外事機構。”周恩來、王炳南、廖承志、楊秀峰等直接關心或領導李棣華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外交工作更為重要,外事活動更加頻繁。李棣華受到周恩來、葉劍英等革命家關心,在自己新的崗位上為塑造新中國形象而孜孜努力。
籌建北京外國語學校
締造新中國外語教學體系
1953年,國家籌建“北京外國語學校”,周恩來根據李棣華的實際情況,親自點名要他回到教育崗位,李棣華擔任了分管教學的業務副校長。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李棣華主持了三次“全國高校外語教學會議”。這幾次會議,在全國高校外語教學方面,為大家明確了培養的目標,規范了教學計劃,修訂了教學大綱。會議倡導科學研究,合理培育師資。尤其在深入教學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61年全國文科教材會議后,李棣華擔任“外語組組長”,主持和領導外語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為全國高校外語教材建設奠定了基礎。
李棣華負責教學工作,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老同事、老部下和記者回憶起來,異口同聲地說:“老校長非常好,非常慈祥,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學校貢獻非常大!”李棣華對教學極端負責,對學校規劃、發展非常有想法。起初,學校只有5個語種,德、西、法、英、俄。在李棣華手上就發展到了23個語種,而且教學質量很過硬——英語在全國第一,俄語也是第一。北京外國語大學也承擔了為外交部培養翻譯的重任。
北京外國語大學原教務處處長袁海照自認為是李棣華的“秘書”。李棣華主要負責北外全校外語教學,指導袁海照寫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的規章,兩人關系非常密切。袁海照的妻子、北京外國語大學幼兒園干部朱玉珍回憶說:“李院長布置工作任務的時候就會說,自己的意見與學院其他領導同志的意見不合時,以其他同志意見為主。布置教學任務、教學計劃,學校整個教學檢查,都是李院長親自下去做。正是因為他在教學工作上謙虛、謹慎,才把外語學院辦成了一流學校。但他為人謙虛、低調。老頭活了90歲,沒有一件事情是他要出頭,沒有!”北外的老教師異口同聲地說:“李院長對整個外語學院的建設功不可沒!”
“成功在細節。”朱玉珍記得,李院長主持工作那些年,對師生的要求非常仔細、嚴格。學校每一盞燈、每一個窗簾,一到晚上下課,他都要求大家關上。她說:“當年節約的風氣是非常濃的,院領導親自抓,大家都很感動。我經常碰到李院長,很晚了,還去教學樓督促關窗戶,他總是隨意地說:‘我得看看去。’他把學校當成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正是因為有他這樣的好領導,外語學院從教學到學生生活,到學生品德教育,一條龍抓下來,使學校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后人評價,李棣華“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制訂教學計劃,編制教學大綱,開展科學研究,出版教材和外文刊物,以及培養師資,創辦研究生班和高級翻譯班等方面,殫精竭慮,費盡心血,取得顯著成果”。同事們表示:“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李棣華的工作是無法抹殺的。”
“教育家”與“外交家”重復疊加,這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學體系的締造者之一——李棣華。李棣華去世后,組織上這樣評價:“李棣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外事干部和外語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外語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