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學生能夠超越我,為國家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0-09-10 10:12:59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冷勁松:

尊敬的杜先生,您好。30年前,我還是一個即將畢業的本科生。我毛遂自薦向您請教,表達了想師從您攻讀智能材料與結構力學方向研究生的愿望。您對我所選方向給予了肯定與鼓勵。

此后,在您的指引下,我在這個嶄新的領域見證了一片藍海。即使在外學習工作期間,我也常與您電話交流。每每交談,您有兩點必提:一是好好學習,二是報效國家。這也是我的初心,而您的厚澤師恩更加堅定了我的選擇。

這些年,我傾力于智能結構力學、設計理論與應用領域,踐行您所倡導的將力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理念,以科學研究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在您的指引下取得了些許成績。30年前,您在少有學者涉足的空白領域篤定深耕,后又帶領您所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團隊取得多項成果,這種開拓創新的勇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是我攀登科研高峰的動力之源。

“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校訓,也是您教研過程的真實寫照。比如,當年我提交的論文,您總是逐字修改,那些批注意見讓我印象深刻。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您每次外出匯報、講學,對文稿仍會逐字推敲,這種嚴謹認真讓人敬佩。

這些年來,我也帶了不少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知識面廣,但吃苦耐勞的勁頭和鉆研程度還需提高。我始終記得您的教導:每個人的興趣特長都不一樣,要因材施教,發揮各自優勢。我嘗試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學生成才,是為師之幸,而我也在這種幸福中不斷領悟您的育人之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杜善義:

勁松,見字如面。回想你跟我讀碩士、博士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碩博階段,你的主攻方向都是智能材料領域,外語學的是俄語。當時,該領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大都是英文資料,我就要求你:英語一定要過關。你十分努力,很快突破了語言關。

我一直認為科研人員要有家國情懷,將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這是當年我對你的要求,也是我恪守不渝的原則。1938年,我出生在遼寧大連,在偽滿洲國統治下的東北,我們無法接受國民教育,只能在與祖國文化割裂的痛苦中求學。新中國成立后,我靠國家助學金讀了大學,并在其后繼續深造。

在那個愛國熱情奔涌的年代,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哈工大“八百壯士”的精神對我影響深遠,激勵著我不斷突破科研難題、滿足國家急需。現在,咱們的團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由80多位優秀博士組成的科研隊伍,科研中也常有波折,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大家都擰成一股繩不斷努力。我想,愛國精神也正與時代同步,不斷賡續。

我從教已有56年,有不少教學心得。比如,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感知敏銳,只要因材施教,一般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做學問不能摻雜一點水分,這是哈工大人的傳統底色。當然,生活中,我樂意與他們交朋友,在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惑基礎上開展教學。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為我們教書育人、科研攻關指明了方向。青年科研人員趕上了好時代,國家為青年成長創造了廣闊空間。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學生能夠超越我,為國家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李曉、張勇、張士英、常河、王斯敏)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