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黃惠川:
朱老師,您好。回想與您相識的情景,還要從2007年那場“名家講壇”說起。那年,我在中國農業大學上大三,聽聞有您的講座,便前往聆聽。您自稱“農民教書匠”,站在講臺上給我們講了幾個小時之久。
2008年以來,我有幸師從您攻讀植物病理學碩士和博士。其間,我作為團隊成員跟隨您前往云南瀾滄縣開展科技扶貧。您帶著我們深入調研,發現當地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冬季馬鈴薯,于是打算開發一塊試驗田檢驗效果。這個過程困難重重,老鄉的不理解、居住環境的簡陋等都曾讓我心生疑惑:為什么不好好待在學校上課、做實驗、發論文,非得跑這么遠來吃這份苦?
您對我們說:“如今科技發達,但這里的發展依舊很落后,老百姓享受不到我們的研究成果,是我們的失職啊!”
我時常回味您的這句話。作為一名科教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到底是什么?與您共同經歷了一些事后,我終于領悟到:我們的職責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到國家、民族最需要的事業中來,并將這種理念融入師道之中,影響更多青年師生投身這項事業。
近些年,國家推進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旨在校正失衡的高校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朱老師,結合您的經歷看,評價高校人才的標準應該是什么,農業院校年輕教師應該如何實現個人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惠川,你好。你們年輕教師勤奮好學,知識面寬,我十分欣慰。考上博士、評上副教授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以后還要往前看,走更遠的路。將來要成為優秀科學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貢獻,就要做好專業研究,夯實專業基礎,拓寬專業范圍。而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就是投身生產一線,在生產中以問題為導向,把學問做扎實,把科技成果應用得更廣。
關于評價體系的問題,你們遇到了一些困惑。傳統的評價標準都是論文發表情況、項目獲獎情況等,而我們在農村扶貧,所花心血沒法在評價指標中直接體現,是否勞無所獲呢?肯定不是。搞農業科研,只有在一線撲下身子,才能發現問題,而解決問題就是科研目標,是科研立項的依據。這幾年,大家跟著我到瀾滄縣農村扶貧,發現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推廣應用中的各種難題,我們就是以此為依據形成了科研項目,取得了很多成績。
我很希望你們加入扶貧隊伍。扶貧雖然很辛苦,但你們也能得到鍛煉。我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發展起來,這比在紙上發表一篇論文要踏實得多,且更有成就感!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時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我多希望你們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施展抱負,服務人民、貢獻祖國。這些,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李曉、張勇、張士英、常河、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