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體驗”口 把AI種子種進娃娃心里
2020-09-17 08:09: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人工智能如今在上海有多火?看看剛結束的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就知道了!

不到1周時間,該比賽就收到了來自全市各個學校和學生個人近千個項目報名,最終遴選出小學74個、中學40個、青年14個項目進入決賽。

一系列跡象表明,上海正準備從“娃娃”階段就開始在淺層次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等領域發力。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市委中心組學習會上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技術、顛覆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世界,對國家和城市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良好基礎,要主動求變應變,堅定信心決心,緊緊抓住人工智能這一戰略突破口。”在團市委機關調研時,李強特別強調“人工智能也要從娃娃抓起”。

今年,部分上海市小學生愛心暑托班內已經試行了Scratch編程培訓、兒童機器人課程,“未來杯”上海市高中階段學生機器人大賽吸引600多名高中生組成139支團隊參加;“雛鷹杯”系列賽事引入小學生喜愛的WER積木機器人賽和FIRST工程挑戰賽,決賽參賽隊伍超過260支,吸引少先隊員1500余名……

正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方面特辟了一塊場地交給團上海市委,由其來組織承辦“青少年創新創業分論壇”。“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今天的孩子們要為未來作好準備,要激活孩子們心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團上海市委書記王宇說。

青少年編程受熱捧

因為薪水高,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已經成為整個上海求職市場上最熱門的搶手貨。上海一家獵頭公司人工智能版塊負責人小徐告訴記者,一個擁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算法工程師現在年薪可以達到30萬~80萬元,創業型公司年薪更高,“不要說中小學生,現在大學畢業生很多都去報名算法、編程培訓班”。

小徐現在還要和一些培訓機構建立聯系,有時挖走優秀學員,有時挖走優秀教師。

而在中小學階段,針對青少年學生的計算機編程培訓班近兩年像雨后春筍般出現。就連向來不愁生源、針對幼兒園階段學生進行益智積木培訓的機構也忍不住打出了“編程”的名頭。

上海一家青少年機器人編程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幾年因為生源少,他本人還要到學校門口發傳單招生,但從去年開始,這個培訓班一下子進入到不愁生源愁老師的新階段。“家長們都有這個意識了。他們發現,適應未來社會可能不只是學會學校里那些理論知識就行,不懂點編程不行。”

上海市延安中學的高二學生張燕杰在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上擔任小學組667小隊的“教練員”。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學開始就通過“樂高第一聯盟”建立了對機器人編程活動的興趣,如今漸漸入行的他打算將來朝人工智能領域深入發展。

“初中班里有2/3的男生喜歡編程,高中班里有1/3的男生在學編程。”張燕杰說,給機器人編程在調試階段特別無聊、沉悶,但最后完成任務的時候總能讓人“特有成就感”。

上海一所民辦雙語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在孩子幼兒園階段就已經報了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課程課外班,主體內容是由外教帶著孩子做實驗、玩科學游戲。上小學后,她又果斷給孩子報了編程課,“未來能力,不是看你會做多難的題、1分鐘做多少題,孩子未來要養活自己,不接觸編程恐怕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陳女士和她的丈夫都是文科出身,家里也沒人擅長科技創新。

“中國不缺碼農,缺有想法的碼農”

在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比賽現場巡游了一圈后,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初中信息教研員徐嫣瓊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在編程和算法領域培養一批“接班人”的信念,“盡管對中小學生來說,真正的人工智能離得還很遙遠,但我想讓他們知道樂趣所在”。

徐嫣瓊看到,人工智能大賽上,有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使用了簡單的觸碰傳感器原理,給媽媽做了一個坐骨神經按摩墊;有小學生看到學校老師搬書困難,做了一套小型的全自動運書設備,讓書本在頭頂上直接流通;有初中生用蛋糕盒做成鼓,用錫箔紙連起線路,一邊敲鼓一邊從電腦里蹦出聲音,方便練鼓的小朋友不吵到鄰居。

這些小發明創造,使用的技術都很簡單、普通,但徐嫣瓊卻覺得珍貴無比:“不完美,但都是孩子們的好想法,要大力表揚。”

徐嫣瓊說,隨著青少年的年齡增長,學校將來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幫助和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只是刷題或者刷編碼,“中國從來不缺碼農,而是缺有想法的碼農”。

徐嫣瓊認為,“人工智能也要從娃娃抓起”提得特別對,而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其本質就是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并用技術手段解決問題。

上海市格致中學是全市STEM教學第一梯隊的一所高中,學校里有完備的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開設了通用技術、編程軟件、創意設計、3D打印、激光切割等多門社團課。但即便是這樣一所學校,要開出“人工智能”課來,也是困難重重。

“一套人工智能最簡單的算法中心設備買下來就好幾百萬元。”學校教學科研室主任何剛告訴記者,學校已經送了第一批4個老師參加人工智能課程的培訓,計劃下學期先把課開起來,“先讓學生們感受一下,真要深入學習,恐怕要進大學了。”

目前,我國在大學階段有實力開設并已經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學校也屈指可數。

抓牢“體驗”口把AI種子種進娃娃心里

上海市黃浦區儲能中學老師居曉波參與了上海第一套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的編寫,并主持了市級青少年人工智能課題。她告訴記者,編程并不等于人工智能,目前上海能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中小學校幾乎沒有,也沒有幾個中小學校教師可以上相關課程,“不是用了個傳感器就叫AI了,但中小學生會編程、會用傳感器解決問題,已經很不錯了”。

居曉波說,“娃娃”階段的人工智能,主要精力應該放在“體驗”上,到了高中階段,可以適當引入一些稍難的復雜算法讓學生們嘗試。

今年上半年,團徐匯區委與徐匯區科委一起舉辦了“人工智能嘉年華”活動,這項活動就是以“體驗”為主要特點的。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這些很難讓小朋友產生興趣,但如果是電子化的小產品、機器人足球比賽,則會很受歡迎。”團徐匯區委書記葛銀鋒告訴記者,按照團上海市委的部署,區級團委未來主要在普及、體驗領域上發力,“先在小朋友心中埋下一顆人工智能的小種子,等它自己慢慢發芽。”

根據徐匯區的調研,這種“體驗式”的人工智能,恰恰也是學校層面最難開設、學生最為喜歡的項目。

“大多數學校沒有自己的專業力量,沒有老師、沒有合作機構,學校要搞一次體驗式教學,很困難。”葛銀鋒說,團組織聯系廣泛,與高校的專家學者、人工智能創新企業等都有聯系,對團組織來說,整合力量開好這門“人工智能體驗課”再送進學校,并不算太難。

比如一周前,徐匯團組織就聯系了一個青年社會組織,承接了濱江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版塊的體驗項目,成為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會的一個重要看點。

團上海市委書記王宇認為,上海未來要在人工智能產業布局、發展,必然需要培養和儲備一大批專業人才,而現在的中小學生就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團組織有能力也愿意為青少年和學校提供這方面的支持”。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