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穿針引線”搭建科創基地
2020-09-17 08:35: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113所高校181件作品角逐總決賽,我們3組作品入圍,拿下兩個全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日前在浙江剛剛落下帷幕,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帶隊老師劉洋就興奮地向學校報喜。

“近5年,我們的獲獎數據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校團委書記張廷介紹,去年,全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506項,其中國際級獎勵25項,國家級獎勵189項,獲獎學生達1527人次。

今年1月,武科大入圍“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發起高校行列。一所地方省屬院校大學生科創水平邁入全國高校第一方陣。

“穿針引線”搭建科創基地

長期以來,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存在覆蓋面不廣、參與率不高、成效不顯著等問題。這背后,在張廷看來,從國內高校整體科創層面分析,“是工作難以形成合力,學生科創培養體系不夠完善。”

譬如,學生的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單個項目資助標準低,維持在1000元至2000元。“對于一些設備和耗材高的項目是杯水車薪。”改革由此破題。

武科大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洞髮W生科技創新基金暫行條例》等文件相繼出臺,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和制作發明類項目均可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

校團委向學校爭取,每年設置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150萬元,還拿出100萬元獎勵獲獎團隊,全國一等獎1萬元。項目資助標準也逐漸細化。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的重點項目,分別資助6000元、3000元。

經費有了,場地怎么解決?校院兩級團委主動與各學院溝通協調,騰出辦公場地,立足于各學院學科優勢,設置科創基地“孵化”平臺,以科研促教學。

在計算機學院,大學生機器人足球基地、嵌入式開發基地成立。在信息學院,大學生電子設計基地、大學生智能汽車基地成立。在城市建設學院,大學生LAU創新基地成立……全校陸續建立起18個大學生科創基地。

讓張廷印象深刻的是,力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機械學院,不僅投入150多萬元購買機械設備和材料,還拿出60多萬元資助專利申請,獎勵科技競賽獲獎者,為學生量身打造“創新工場”。

“其實,團委和學院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科研育人。”張廷說。

除了配齊“硬件”,武科大還在“軟件”上下足功夫。學校出臺《“創新學分”評定和管理辦法》,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計入課堂學分。每名學生擁有3分“創新學分”,申報專利、參加科技競賽獲獎均可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并納入畢業考核體系。

科創體系向外完善的同時,團組織對內的質量體系也在同步跟進。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開展情況,包括立項數量、中期檢查反饋、結題評審等相繼被納入武科大各級團委的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標。

扶持科協社團孵化興趣種子

今年5月,在武科大校團委和校大學生科協主辦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嘉年華上,數十個科技類社團紛紛一展風采。

航模協會帶來無人機一飛沖天,計算機學院的聲控機器人,面對站立、坐下等指令,能夠隨聲而動,還有VR設備、智能汽車模型等吸引了上千名學生。

在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各級團委有擔心:大學生興趣廣泛,如何才能吸引他們參與“枯燥”的科技創新?大家將目光投向校園里活躍的社團組織。

“校內共有90多個社團,我們加大對科技型社團的扶持,讓擁有各類科創興趣的學生聚集起來。沒想到,政策一出,效果特別好。”校團委副書記劉曉云介紹,現在智能汽車協會、機器人協會等科技型社團已達到58個。

2016年,在科技類社團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校團委指導成立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在各學院設分會,涵蓋58個科技社團會員、17個學院分會和200余名個人會員,讓科創平臺延伸至學生的各個視角。

科協成立初期,缺經驗缺場地,組織機構也不健全,一切從零起步。學生將南5舍moonriver咖啡廳作為場地,以“科創咖啡”的形式碰撞科創思維。

機械工程專業2016級姚新遠,在一次“科創咖啡”中獲得靈感,結合宿舍衣服難干的問題,設計出“一種手動衣服脫水機”的實用新型專利。

從大學生科協成立伊始,這種活動已舉辦了24場。每天清晨,在“武科大大學生科協會員”QQ群內,290多名科協會員都會準時收到一份“科協晨報”,涵蓋近期所有競賽資訊。

“每期‘科創咖啡’的同步直播,有上千人觀看。”武科大大學生科協現任常務副主席楊雁飛介紹,“科創咖啡”每周舉辦一期,此外,每兩周還舉辦一次科創專題培訓,圍繞專利寫作方法、數學建模等主題,大學生科技愛好者可以和各領域老師廣泛交流。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2015級李丹,曾在城市建設學院主辦的一場關于“如何獲得創新點?”的“科創咖啡”中“觸電”,結合文具收納難的問題,他鼓搗出“一種可拆卸的魚骨形筆具收納架”,提交了專利申請。

參加過20期“科創咖啡”、10期專題培訓的姚新遠,如今更是申報了11項實用新型專利,有3項拿到授權證書,“科技創新氛圍濃厚,加上老師和學長的傳幫帶,給了我很大的創新啟發”。

抓好師資和賽事引領的“牛鼻子”

如何調動老師們的熱情,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參與其中,也是推進校園里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重要課題。

去年11月,武科大出臺政策,獲獎的指導教師除了能夠按比賽類型和獲獎級別獲得0.5萬~20萬元的獎勵,還能在崗位評聘上獲得傾斜。“挑戰杯”“創青春”和“互聯網+”獲得國家金獎的指導教師,職稱直接晉升一級。

文件剛下發,劉曉云就接到信息等學院幾位老師的電話,了解“創青春”相關賽事的情況。

“指揮棒”的激勵讓學生參與度提了上來。機械學院內舉辦的一項比賽,就吸引了全校500多人報名,每次學院主辦的科創夏令營和冬令營,都有100多名學生報名留校參加。

院賽、校賽、省賽、國賽,各級競賽對團委老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資料收集、政策解讀、賽事組織、材料報送……任何一個環節都放松不得。“去年,我就帶隊參加了5個國家級比賽。經常是上半年比賽還沒結束,下半年的就已籌劃。”劉洋說。

在管理學院,成立了由院長擔任組長,科研副院長、教學副院長和黨委副書記擔任副組長,由各系選派優秀教師組成的指導老師團隊,圍繞一個專業打造一項品牌賽事。工商管理專業有企業競爭模擬大賽,市場營銷專業有大學生營銷策劃挑戰賽。

武科大校團委還出臺共青團改革方案,安排博士、副教授及教授以上的青年老師擔任每個學院的團委副書記,從專業上對科技創新進行指導。

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程磊,兼任學院團委副書記。3年來,他指導學生在“挑戰杯”“創青春”、全國大學生機器人Robocon大賽上獲得國家獎5項。他介紹,新生一入學就接觸學科競賽體系,在高年級學生“傳幫帶”下,充分參與各項學科競賽。

6月20日,程磊指導的華創機器人隊獲得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Robocon大賽一等獎。吳鈞杰是學生團隊負責人,他說,長達10個月的備賽中,自己不僅學會了CAD、PS等10余項軟件,增強了專業能力,更在國家級賽事中開闊了眼界,對從事的科研方向更加清晰。

在這方科研沃土下,武科大計算機學院“攀登者”機器人足球隊,先后12次捧回世界冠軍、13次榮獲全國冠軍。藝術學院學生連續3次拿下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信息學院“大學生智能控制創新團隊”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今年4月,該校2013屆機械學院畢業生、武漢市江岸區優秀創新創業民營企業家李恒和9位“新生代”創業校友一起,主動向母校捐贈100萬元,設置“沁湖創客基金”,全部用于資助在校大學生創業項目。

李恒說,大三時他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研發出了“高空噴淋降塵系統”,在資源與環境專業教授向曉東等老師的幫助下,破解了技術難題,成功申請到國家專利從事創業。如今產品服務于全國400個工地,入選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

“創新是雙創教育的核心,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才是真正的創業。”李恒評價,武科大濃厚的科創氛圍培育了雙創的沃土,“幫我們磨礪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創業打牢了基礎,我們要讓創新傳承下去。”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