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以前媽媽騎摩托車送我上學要半個多小時,搬遷過來后,我自己去上學5分鐘就到了。”11歲的蔡嘉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第六小學五年級(3)班學生,面對記者的鏡頭,她有點羞澀,但并不怯場。
今年9月1日,作為隆林鶴城新區配套設施的隆林六小正式啟用,986名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走進了期待已久的新校園。待2021年二期工程全部竣工,隆林六小將能夠容納2700名學生就讀,徹底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近入學難問題。
隆林縣地處滇、黔、桂交界處,既是“民族博物館”,又是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體的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3.47%。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難題,當地選擇了易地搬遷扶貧模式。經過3年多建設,鶴城新區拔地而起,2019年12月,搬遷任務全部完成。3382戶、14606人告別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成為“新市民”,迎來了幸福新生活。
“隆林多山,我們挖坡填坑,在‘夾皮溝’里創造了奇跡。”隆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新州鎮黨委書記施斌感慨道。
“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易地搬遷成功的關鍵。施斌告訴記者:“新區配建了羅湖幼兒園、第六小學、隆林五中,實現了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全覆蓋,也實現了就近入學、就近入園。同時,小區毗鄰脫貧奔康產業(就業)園,并配建有社區醫院。”
“以前的學校只有一棟樓,現在的學校樓連著樓,下雨都不用打傘”“以前沒有英語課,現在有了”……從村小來到新學校,蔡嘉嘉有很多新體驗。
“好了一倍都不止。”談起現在的生活,蔡嘉嘉的媽媽沈寶英笑逐顏開。過去,她和丈夫在金鐘山鄉的土坡上種了10畝玉米,一年下來收入也就一萬元左右,種的稻谷剛夠一家人吃。2018年,他們一家易地搬遷到鶴城新區,交了一萬元就擁有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三居室。
今年年初,沈寶英在小區內找了一份電梯管理員的工作,月薪2500元,“不管刮風下雨都可以照樣工作,丈夫則做起了生意,家庭收入增加了好幾倍”。
隆林六小副校長唐杰林告訴記者,學校很多學生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雖然近年來城鄉教育水平差距在縮小,但很多學生基礎仍不太扎實。為此,學校采取“四點半模式”:動員教師課后對自愿參與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學業輔導;學校還開設了行為習慣校本課程,對低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規范。
“目前學校共有63名在編教師,既有從全縣公開選拔的,也有招聘來的,一支學歷基本在本科以上、梯隊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唐杰林介紹。
27歲的女教師字忠慧是云南大理人,大學畢業后在貴州一所私立學校任教。看到隆林六小的招聘公告后立即報了名。學校開學這半個多月來,看著班里學生的好習慣正在慢慢養成,課堂上表現也越來越好,她很有成就感。
由于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很多還是留守兒童,家校溝通難度比較大。“有一個學生跟8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學校要求打印學習資料,奶奶不知道怎么弄,我們就去幫忙。”字忠慧認為,對待這些學生,要有更多愛心和耐心。
“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給予他們更多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喜歡上學校,同時還要引導家長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字忠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