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學習共同體”,美術與各學科融合
2020-10-16 07:44:2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1
聽新聞

在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東校區大門內左側,一座名為“定格幸福”的紅色大型不銹鋼雕塑造型獨特、線條靈動,極具視覺沖擊力。雕塑由“幸福”兩字經過立體化藝術加工后,再巧妙拆解拼插構成,頗具創意,令人印象深刻。

這座雕塑的策劃監制者、東校區執行校長趙方軍說:“學校的辦學思路就是建一所有獨特藝術品質的‘幸福學校’,為社會培養具有藝術修養、健美體魄、人文精神的全面發展人才。”

走進交大附中東校區藝術樓,愈發感受到散發著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國畫、油畫、創意畫……過道兩側的墻壁被師生們用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作品所裝飾。

近年來,交大附中東校區以藝術特色發展為契機,運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工作原則,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美育實施途徑。在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教學管理、學校文化等方面實現全方位提升。

“改成特色校的第一屆,‘豐收’的第一屆”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東校區是原陶行知中學,2015年,陶行知中學并入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2017年海淀區“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推進科技、人文、語言、藝術、體育五大領域特色高中建設,將交大附中東校區規劃為一所藝術特色學校,開展初高中藝術人才培養,為學生多樣化成長提供優質平臺。

“過去陶行知中學一直開設美術班,積累出一定經驗,但是招收來的學生大多基礎薄弱,因此能考上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比較少。”趙方軍說。

但是今年東校區畢業生交出一份亮麗的高考“答卷”:2020屆高三美術班100%通過北京市美術聯考本科錄取線,最終被中央美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18所大學本科錄取,本科錄取率97.4%;2020屆交大附中有5名同學(東校區3名,北校區2名)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這5名同學中有兩名同學分別是中央美院國畫專業全國第一名和中央美院造型專業全國第一名。

“這是我們改成藝術特色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豐收’的第一屆。”趙方軍說,相比社會上的美術高考班采取速成的培養方式,我們的育人模式是建立在審美素養的浸潤過程之中,在建設藝術特色校之初,就開始思考未來需要培養什么樣的藝術人才。

交大附中東校區探索的是初高中藝術特色人才貫通培養模式。“我們提出借助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課程、美術創意與表現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特色素養,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趙方軍說。

交大附中東校區從初一開始招收藝術興趣特色生;初三面向海淀區招收“1+3”美術項目班,開展初高中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高一按照北京市教委有關政策招收美術專業學生,為藝術類高校輸送優秀人才。目前東校區有初、高中共22個教學班,670余名學生,從初一至高三均開辦美術特色班。

“按照藝術培養規律,更規范化系統化”

“提升繪畫技能難度并不大,而提升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相對較難。專業素養具有綜合性,它的培養過程是長期持續積累的過程。”作為資深版畫家的趙方軍對此深有體會。

從北京市海淀區藝術教研室主任、高中美術教研員到任職于交大附中東校區,趙方軍帶領教師團隊用半年時間建立起針對初一到高三培養、“1+3”模式培養、高中階段培養的三套專業課程方案。

長期以來,文化課國家有標準大綱,但是藝術專業課卻缺少一個科學、規范和系統的大綱體系。“為了讓老師具備整體的專業課程概念,我們按照藝術培養規律,采取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的學習方式,讓繪畫訓練更規范化、系統化,持續提升學生繪畫水平。”趙方軍說。

交大附中東校區在訓練素描、色彩、速寫等基礎課以及中高考必考科目的同時,拿出一部分時間對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設計、漫畫、攝影、動畫等進行基本了解和體驗。專業課程間隙還會播放達·芬奇、畢加索等藝術大師的精彩視頻,穿插美術史、美學、藝術概論的講解,讓美學理論與繪畫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和專業表現能力等藝術素養。

專業校長、專業管理;專業大綱,專業培養。交大附中東校區還著力打造一支專業水平較高的專兼職結合的美育師資隊伍。

“師資匱乏是許多學校開展美育工作的瓶頸。沒有專業性強的師資隊伍,很難進行高水平的美育工作。”趙方軍說,“我們在建立藝術特色校之初,就首先強調學校美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交大附中東校區一方面堅持從高水平院校引進教師,現已擁有美術教師10名、音樂教師2名,這些教師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藝術名校,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另一方面也從相關知名藝術院校、社會藝術團體聘請高水平專家,定期到校開展教學和指導工作。

2020年中央美院國畫專業全國第一名喬小禾同學說:“在此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們,讓我們能在他們的‘肩上’放眼更廣闊的世界。在這三年的學習中,我得到了學校各位老師的指點和關心。教授我們專業課的老師是畫國畫出身,受他的影響,中國畫成為我最有興趣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我喜歡嘗試用水墨、宣紙的形式和材料作畫,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去跟老師學習書法、線描、素描、速寫,在日復一日的訓練過程中提升了對國畫的學習興趣,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建設“學習共同體”,美術與各學科融合

趙方軍說,美的傳遞是以視覺藝術為主。視覺藝術的常見形式是圖像藝術。圖像包括了圖形、色彩、空間等元素,相關研究證明,人腦對圖像的加工記憶能力要遠遠大于對文字的加工記憶能力,圖像識記比文字識記更直觀、更有效。因此,交大附中東校區倡導以圖像藝術為主要載體,來開發各學科與美術融合的系列課程,開展富有美育特色的系列活動,構建校園美育環境,打造“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充分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促進教育教學效果提升。

“我們進行美術與各學科融合的課程探索,研究各個學科中蘊含的美育要素,把美育融入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趙方軍說。

翻開交大附中東校區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學科與美術融合公開課的課程安排,就有駱駝祥子、函數的奇偶數、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作用、單細胞生物、氣體摩爾體積、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等課程。

“這些融合課程由學科教師和美術教師共同備課,共同執教。學科教師學會恰當運用藝術手段解決本學科問題。”趙方軍說,“例如,語文課上運用美術裝飾畫來宣傳推薦好書,數學課中運用美術的連續紋樣表現比例關系,歷史課中運用建筑繪畫表現時代變遷,地理課中運用手繪線描加色彩表現地圖,政治課中運用美術圖像讓深奧的理論具象化等。”

針對有些美育活動零散、無序、無固定課時和缺少師資等問題,交大附中東校區探索將美育活動系列化、特色化實施。開辦“美育大講堂”,邀請區域內優秀教師在每周固定時間面對全校師生開展美學教育,打造精品美育傳承平臺。2020年上半年的講座內容包括書香文化、玉石文化、文房四寶、建筑藝術、古籍善本、民間美術、陶瓷文化、實用攝影、雕塑藝術、器樂、地域民俗等。

學校還將“以美育人”的理念滲透于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如舉辦“漢服展演”活動,讓師生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服飾美”;舉辦經典詩詞朗誦活動,讓師生體悟中華文明中的“語言美”;在外出研學的過程中,通過團隊互幫互助、遵守規則紀律、尊重地域風俗、保護生態環境等,讓師生鍛煉“行為美”。還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推出“與美同行”系列文章,思考美、宣傳美、展示美。

“我們還注重把學校的發展史、辦學理念、辦學特色體現在環境建設中。在硬件上,我們運用藝術手段規劃和打造學校環境,采用雕塑、壁畫、繪畫等形式,在校史館、圖書館、食堂、體育場、教室,包括建筑外觀、綠化等設施中,突出學校文化特色。在軟件上, 我們對學校的標識、辦公用品等進行統一設計,處處體現美的追求,讓人人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真正體現‘環境育人’的功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示了無限創意。”趙方軍說。

“拓展學生藝術實踐平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交大附中東校區近年來與國內外高校牽手,已經成為清華美院、意大利羅馬美院、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生源基地實驗學校”,與俄羅斯列賓美院附中、秦皇島市第三中學、天津師范大學南開附屬中學結為友好合作學校。

交大附中東校區利用暑假帶領學生到意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游學、寫生,與友好校進行藝術交流與互動,各類國內、國際交流活動,逐步搭建起拓寬學生發展的平臺。2018年,學校與清華美院合作承辦了“海淀教育與世界對話——通過藝術的教育”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獲得社會高度贊譽。

考取2020年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專業的陳玫冰說:“學校組織的芬蘭游學活動讓我記憶猶新,拓寬了視野。藝術是無國界的,通過在芬蘭參觀與交流學習,我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不斷地提升美術素養。難忘的還有運動會上我們班精心設計的獨具丹青特色的班徽、班服和條幅,彰顯了美術班的獨特風采。很榮幸成為東校區首屆‘1+3’美術班的班長。”

今年疫情發生之初,交大附中東校區組織學生拿起畫筆積極參與防控疫情的藝術創作,先后收到初高中六個年級200余幅創作作品,包括繪畫、篆刻以及電腦美術等。去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交大附中東校區開展主題為“我和我的祖國”繪畫活動,為國慶獻禮。

趙方軍表示,學校注重結合時事組織作品創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美育教育的點點滴滴。激發學生運用創意繪畫的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從而強化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羅鑫)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