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隨著通訊科技的普及發展,家校聯系更多是通過電話、QQ、微信等方式進行。因而有不少網友擔心,過分強調家訪,可能會因“留痕”而走形變味,使家訪變“假訪”,淪為新的形式主義。誠然,通過線上溝通,老師雖然也能夠交流學校辦學宗旨、反饋學生在校情況、指導家庭教育方法、共商教育策略。但家訪的優勢更加顯而易見:老師通過實地走訪,能夠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從而更加深入了解學生性格和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進而采取更適合的教育方法,及時解開學生學習上、思想上的疙瘩。
將教師家訪納入教師考核體系,有利于推動教師和家長、學生互動,使教育工作更具有貼近性,從而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工作繁忙,開展家訪只能犧牲八小時之外的時間,這客觀上會延長教師工作時間,增加教師工作壓力。尤其在農村學校,學生居住分散,教師家訪路途遙遠,大量時間消耗“在路上”。所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為教師家訪提供便利條件,避免隨意“加碼”給教師與學生家庭帶來不必要的“負累”;同時也要防范“應付心態”滋生,杜絕老師以“考核不丟分”為目的進行家訪,影響家訪成效。
警惕家訪變“假訪”,必須要考慮實際、因時因地制宜。一方面,要以目標為導向,靈活機動地落實家校聯系。如可邀請家長到校交流溝通,或采用電話、視頻、社交軟件等多種方式,提高家校聯系效率和頻次。另一方面,要強化家訪過程管理,確保家訪實效化。如訪前摸清學生信息,確定家訪主題;訪中采用合理恰當的方法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學生健康成長;訪后建立家訪信息庫,密切關注受訪學生變化,確定回訪對象,讓家訪真正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