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上,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6個項目全部進入決賽,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以及優秀組織獎,并推薦進入國賽,這是學校繼2019年取得2項大賽一等獎后再次蟬聯。同時,學校在今年舉辦的第十一屆“挑戰杯”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金獎,直接推薦晉級國賽并斬獲競賽“優勝杯”。
完善組織管理體系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頂層設計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能夠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中脫穎而出,得益于學校多年來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項育人系統工程,聚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以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緊密對接專業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構建起了教學科研、訓練實踐、成果轉化、培育孵化“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形成了創新個體、創新組織和創新環境互融遞進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培養出一大批具備創新素質、創新創業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學校專門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由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牽頭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部門,統籌謀劃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同時攜手徐州市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徐州市中美技術轉移服務中心等政府、行業、企業部門,共建“智能制造”創新創業人才實踐教育中心,成為創新創業頂層設計的策源地。中心被江蘇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成為首批立項的24所高校之一。
聚焦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完善創新創業生態育人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融入培養方案。學校以“專創融合”為導向,重點推進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的雙向互通互融,將創新創業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嵌入各專業課程,在校外基地同步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將行業、企業的技術問題轉化為教師橫向課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創新創業訓練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YB培訓、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等豐富的活動課程。通過改進供給側的實踐教學,滿足不同類型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學校成功承辦了“江蘇智造,由我創造——走進工程機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大學生萬人計劃學術冬令營,開展了兩屆創新創業孵化訓練營,組建了四批精英人才培養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實施以來,參與學生覆蓋率達80%以上。
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實現同向同行。學校發揮優勢工科專業特色,鼓勵大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成果服務農村一線,開展科技興農、智慧支教等“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將奮斗創業夢與實現中國夢相結合。學校“山楂樹之戀”團隊將工科思維引入食品加工領域,改進山楂蒸煮技術,大幅度提升加工效率。從山東省臨朐縣辛寨鎮5 個山村的141戶山楂果農手中收購鮮山楂900 余噸,解決了山楂加工果的銷售難題,為農戶帶來山楂銷售收入170 余萬元,并直接帶動48 人就業。該項目獲得了當年江蘇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一等獎。
創新創業導師與專業教師組合,打造創新團隊。學校建設了一支專兼結合的混編師資隊伍,通過實施“雙百人才計劃”,引進高素質雙創師資;設立兼職教師特聘崗,加速引進行業企業一線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雙創指導教師;選拔優秀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創新創業訓練學習和掛職鍛煉,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與指導能力。學校還鼓勵創業課程教師、專業指導教師、企業兼職導師共同開發校本課程教材、組織高質量專題講座、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與競賽活動等。
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構建創新創業生態保障體系
深化學分制改革點燃創新引擎。作為江蘇省學分制改革試點牽頭單位,學校把開展學分制改革作為打開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鑰匙,對學校教學管理文件進行了系統修訂,建立了學分制管理辦法,帶動學校制度體系變革,撬開了人才培養、教學管理、資源配置、隊伍建設等制度創新的枷鎖。2年來,學校先后制定了《創新創業競賽管理暫行辦法》《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管理辦法》等一攬子政策,為師生投入創新創業提供工作保障。
打造平臺載體推進實踐育人。學校建設了8000平米的省級大學生創業園和6250平米的省級眾創空間,可同時容納100多家大學生創業企業等入駐。自2013年12月開園以來,先后入駐了阿里巴巴、百度知名互聯網企業和平臺服務類企業130余家,成功培育各類創業企業55家,吸納創業就業人員3000余人。各類優質平臺為學校師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園區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并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江蘇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等省市級榮譽20余項。
項目化引領激勵師生創新動力。學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鼓勵師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每年扶持一批以教師、學生為主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加強對產教融合項目的資助和獎勵,以政策激勵引導師生參加學科競賽、發表專業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僅2019年,學校師生就申請各類知識產權635件,授權451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4件,技術轉讓29件,展現了突出的科研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