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與浙江省政府簽署協議,將全國唯一的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放在溫州,看中的是溫州活躍的社會資本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在體育領域深化改革,浙江也成為先行一步的“探路者”。
在溫州,相較改革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了28.7%,體育人口增長了15.5%,整個城市辦體育的氛圍、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都有了大幅提升,相關產業獲得發展。隨著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的推進,這些成效也正在全省得以顯現。
溫州在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上是如何破題的?其中又總結形成了哪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近日,記者走進溫州,探尋答案。
體育社團如何“活”起來
社會能辦的,讓社會辦
基層體育火不火,要看體育社團活不活。在溫州,遍布城鄉的體育社團已經成為當地體育事業發展的“毛細血管”。
去年9月,溫州長距離鐵人三項世界杯賽在洞頭開賽,比賽獲得國際鐵人三項聯盟授權,地方C類賽事一躍成為國際A類賽事,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成為溫州迄今為止承辦規格最高的國際單項體育賽事,僅賽事直播流量總計就超過500萬,收獲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這背后,離不開溫州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的統籌和體育部門的支持。溫州市鐵人三項運動協會主席朱聞武告訴記者,這項國際賽事落戶溫州,可謂“天時地利人和”。2017年,他在和溫州體育圈達人王奇的交談中得知,王奇的一位朋友正巧認識國際鐵人三項聯盟(ITU)亞洲執行顧問埃里克。2017年底,經引薦,埃里克一行來到溫州。埃里克對溫州的辦賽資質十分認可,并選中洞頭的東岙沙灘為辦賽場地。
此后,經過溫州市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牽線,在溫州市政府和省市體育部門的支持下,2018年10月,溫州國際長距離鐵人三項賽暨O2長距離鐵人三項系列賽測試賽在洞頭舉辦,這是溫州首次舉行大型鐵人三項國際性賽事。在此基礎上,2019年9月,溫州長距離鐵人三項世界杯賽繼續在洞頭開賽。
“期間,溫州市鐵人三項運動協會承包了前期策劃考證、中期籌備與選手組織,賽期的服務、宣傳與后勤管理等各項工作,不僅助力賽事成功舉辦,自身也收獲了實踐經驗,推動了社團后續良性發展。”溫州市體育局局長張志宏表示,正因為社會力量辦體育打破了傳統模式的藩籬,激發了協會自身能量,溫州鐵人三項運動從小眾到受關注,從參賽發展為辦賽,從“走出去”變成了“引進來”。
“社會力量辦體育,關鍵在于管辦分離,社會能辦的開放讓社會辦,社會難辦的由體育部門做。”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突破口,溫州把賽事舉辦、體育培訓等6項職能交由社會力量承接,盤活體育社團,真正做到了放手、放權,但不做“甩手掌柜”。政府購買服務,一方面解決了過去體育部門關起門來辦賽,重辦賽輕管賽的傾向;另一方面社團也通過辦賽迅速成長,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如今溫州共有490項市級以上賽事實施購買服務,政府購買服務金額達7680萬元,直接吸引社會投資3000多萬元。而溫州市的體育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已達876家,比試點前增長了46%。
體育部門轉變角色,側重做好指導、評估、協調和監管工作,同時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賽事籌辦,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這一模式在全省也得以推廣。自2019年開始,省體育局就將一些賽事承辦權交由當地政府或體育部門進行社會化運作,招募符合條件的賽事公司來進行承辦。今年8月,省體育局委托浙江產權交易所,通過“浙交匯”發布了124項青少年體育系列賽承辦權競招信息報名。
“今年的集中招投標吸引了包括省、市級單項體育協會、專業體育公司、涉體企業、媒體機構、學校和社會組織等在內的200余家意向申辦方踴躍報名參與。”省體育局競賽處處長毛鵬飛告訴記者,18歲以下的青少年體育系列賽原本是由財政撥款的體育賽事,今年約有3200萬元資金保障。通過這次市場化公開征集賽事承辦方,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承辦賽事,在節約財政經費600余萬元的情況下,3000多萬元的財政投入預計將帶動近億元的賽事經濟。“由社會力量來承辦后,可以更加高效利用財政資金,擴大賽事影響力。比如,一些參與度高、社會力量承辦意愿強的項目,政府部門就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一些較為冷門的項目,則可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賽事的舉辦和推廣。”毛鵬飛說。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體育行政職能轉移,把符合條件的公共服務和行業管理職能交由社會力量承接,進一步壯大社團力量,支持體育社會組織逐步承接體育領域政府職能轉移,打造體育產業孵化平臺,實現社會力量辦體育的良性循環。”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競技體育如何走出象牙塔
“公私合辦”優勢互補
一直以來,舉國體制幾乎成為體育系統內循環體制的代名詞,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舉國體制培養競技體育運動員人才逐漸遇到瓶頸。在浙江,通過激活社會力量打破體制束縛,初步形成了以體校為龍頭、以社會力量為補充、多元化的后備人才培養格局。
曾經,溫州體育運動學校的體操項目一度缺教練、缺生源,而溫州心橋學前教育集團正發展體操特色,有熱情、有資金、有生源,卻缺乏場地。這樣的情況下,雙方一拍即合,隨即合作創辦了溫州體校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困局迎刃而解。
成立后,俱樂部保留了溫州體校在編教練員,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身機制靈活性優勢,高薪引進人才,聘請國內外知名教練。而溫州體校則無償提供1900平方米的訓練場館和價值220萬元的器材,節省了對民間體育培訓機構而言較為重頭的開支。此后,由心橋俱樂部承擔運營維護費用,并負責訓練管理工作。
同時,為了緩解外界對體育人才培養上重體輕文的顧慮,心橋體操俱樂部不僅為學員們提供了市體校專業教練員教學,還利用了心橋旗下幼兒園優質的文化課教育資源,實現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全面發展。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民辦學校參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也是補齊體校在運動員升學就業、訓練資源等方面弱點的有效嘗試。”
如今,這樁合作已在溫州成為佳話,原來人才幾乎斷檔的溫州體操一躍成為省運會上的拳頭項目。自俱樂部成立以來,已先后向國家隊輸送優秀運動員8人,向浙江省隊輸送200余人,培養的人才共獲得奧運冠軍1次,世界冠軍7次,亞運會冠軍2次,全國冠軍100余次。俱樂部被評為“浙江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成為溫州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標志之一。
心橋模式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新路子,即打破單純依靠各級體校的路徑依賴,通過公私合辦、民辦公助、民間獨資、體教結合等方式,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引導下,具備一定規模的社會競技體訓機構同樣能夠培養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
由社會力量承擔運動項目的選才、培養、輸送,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并不是“獨一份”。如今,溫州全市已有153家社會體育機構承擔競技人才訓練任務,涉及22個項目,累計向省隊輸送了百余位體育人才。
“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三大主要陣地,其中之一就是通過社會體育俱樂部,進一步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社會力量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公共體育如何更惠民
健身休閑場所“量質齊升”
張志宏告訴記者,“體育讓生活更美好”是溫州試點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的初衷。試點推進三年來,體育帶給當地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兩年前,沒有人會想到溫州市中心片區污水處理廠的“頭頂上”會“長”出一座綠意盎然的體育休閑公園。“這里地段好是好,緊貼著甌江,往北便是CBD核心區,但建了一座污水處理廠,多多少少有影響。”曾經,這是住在桃花島片區居民最普遍的感受。
怎樣既能破除“鄰避效應”,又能在片區內用地緊張,公園、體育館等公共配套設施無處可建的情況下,尋求最佳解決路徑?利用全國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的機會,溫州大膽探索體育場所開發新路徑,針對桃花島片區土地資源稀缺、項目選址難問題,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治理利用”“體育休閑公園空間利用”“城市市政設施上蓋二次開發利用”等方式,向污水處理廠“借”地,利用廠房的屋頂空間,試點“分層供地”,打造了一個多功能體育休閑公園,形成了聯動甌江路、會展路及濱江休閑帶的公共開放空間。如今,漫步桃花島體育休閑公園,冰雪中心、足球公園等一應俱全,儼然已經成為附近居民最熱衷的休閑去處。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力量已成為我省體育場地建設經營的“主力軍”。僅溫州一地,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以來,通過全力推進體育產業項目“社會建”,引導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運動休閑基地、運動休閑綜合體、體育場館等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不僅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1.71平方米提升到2.28平方米,還讓溫州體育產業項目建設駛入了高質量發展軌道。
在寧波,通過政企攜手,城市閑置土地也被改造成了一個個體育場館。寧波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把20余個橋下空間改造成了體育場館,有效緩解了城市體育場館輻射存在“盲區”的問題。
“不過,橋下空間的開發并非純公益,而是政府牽線搭橋,社會資本介入,探索出了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參與多個橋下體育場館項目的寧波羽航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憶俊表示,橋下環境相對復雜,多部門銜接難度較高,但市場需求大、開發潛力足。而經過前期論證和試運營證明,此類場館的效益和常規的體育場館相當。
民營企業的加入,促成了政府、企業和老百姓的“三贏”。隨著這一模式的推廣,我省全民健身事業有了更廣闊的拓展空間。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的11項新政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事實上,我省在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健身場地上已經先行先試邁出了一步,社會力量辦體育為低效土地建設體育設施找到了突破口。
此外,省體育局還聯合省委改革辦、省跑改辦出臺實施了《關于推進全省公共體育場館服務大提升的實施意見》,助推社會力量承接公共服務。接下來,我省還將推進形成“1+X”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政策體系,制定社會力量投身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政策意見,推動年內出臺實施省政府規章《浙江省公共體育設施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