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計劃’讓孩子免于孤單
2020-10-29 15:45: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爸爸外出打工,媽媽離家出走,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復興鎮復興社區的浩浩來說,家并不完整。不過,他家附近的“童伴之家”,有很多小伙伴和1位“童伴媽媽”。

無論是平常放學,還是周末、假期,他都可以在“童伴之家”找到玩伴;遇到困難,還可以向“童伴媽媽”向玉萍求助。就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向玉萍幫他申請了一筆貧困補助金。

在一定程度上,向玉萍彌補了浩浩所缺失的一部分母愛。去年冬天的一次家訪,向玉萍看到浩浩光著腳丫坐在沙發上玩平板電腦,馬上提醒他穿好襪子以免著涼。

這一切,浩浩的奶奶王家碧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若不是向玉萍的幫助,別說申請困難補助金,就是給孫子報名上小學的事,她也搞不懂。因此,她很感激這位和自己兒媳婦年紀相仿的“童伴媽媽”給予浩浩的照顧。

達州是勞務輸出大市,像浩浩這樣的留守兒童在當地有一定的普遍性。數據顯示,達州全市有近10萬名留守兒童,其中隔代監護的占75%,還有超過21%的留守兒童由其他親友監護。

為了更好地關愛這個特殊群體,2019年年底,達州市創新開展“童伴計劃”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在全市200個鄉鎮(街道)建成222個“童伴之家”,各配備1名“童伴媽媽”,并將“童伴媽媽”納入全市公益性崗位。

向玉萍有1個9歲的女兒和1對7歲的雙胞胎女兒,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可是社區里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卻很內向,常常表現得不自信。看到社區在物色“童伴媽媽”,這位90后媽媽便決定試一試。

學護理專業的向玉萍,能歌善舞,還會彈琴,當地團組織和社區認為她是“童伴媽媽”的最優人選。

200多名“童伴媽媽”都是達州各級團組織精挑細選的。通川區金石鎮的“童伴媽媽”李培會做過幼教,對兒童心理有精準的把握;開江縣甘棠鎮的趙長瓊此前在廣州打工,對在外務工的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有切身體會;長嶺鎮的“童伴媽媽”范顯蓉是殘聯專干,對村里每家每戶的情況都很了解。

在團達州市委、達州市人社局、達州市財政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童伴計劃”的通知》中,對“童伴媽媽”的選聘列出明確要求,比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熱愛兒童工作、了解當地未成年人家庭情況等。

向玉萍記得,她第一次見到7歲的浩浩時,兩人的對話十分尷尬。“想不想媽媽?”“不想。”“你過來,讓我抱抱你好不好?”“不好。”“以后我當你的媽媽好不好?”“不要。”“為什么?”“你會把我拐跑的。”

向玉萍當時就流淚了。作為母親,她能理解孩子的這種反應:缺母愛,缺安全感。

李培會也看到了隔代教育的缺陷。她注意到,有的爺爺奶奶忙著干農活兒,顧不上給小孫女梳頭。為了省錢,舍不得給孩子買文具或零食。而趙長瓊則發現,有的爺爺奶奶給孩子買的零食不適宜孩子吃。

正是基于這些細膩的觀察,“童伴媽媽”們對親情作了及時補位。每次活動,李培會都會準備一些零食,希望讓孩子們感受到小小的快樂。趙長瓊則常常提醒孩子們搞好個人衛生,勤洗手,最好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

看到這批“童伴媽媽”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通川區金石鎮鎮長李興很感動,“她們工作的價值,恰恰體現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孩子的抗壓能力提高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重視,等等。”

作為西部地區的一個地級市,達州市財政并不寬裕。市、縣兩級財政為“童伴媽媽”安排了專門的經費,團達州市委要求各鄉鎮從團的工作經費中拿出資金用于“童伴之家”的運行。

通川區在達州市率先拿出財政資金,把“童伴媽媽”納入公益性崗位。李興坦言,這個投入是有回報的。“讓父母在外安心打工掙錢,老百姓增收了;兒童的交通安全事故減少了;‘童伴媽媽’的家訪,還能為黨委政府收集群眾訴求,一些基層矛盾得到及時反饋和解決。”

“‘童伴計劃’也是基層治理的有效延伸。”李興說。

而在金石鎮中心學校校長王在明的眼里,他長期頭疼的一個問題也得到緩解。“孩子在學校5天養成的好習慣,周末回到家里沒人管,效果就消減了。”王在明說,學校70%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童伴媽媽”為學校教育作了很好的補充。(王鑫昕)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