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三個超越”
2020-11-01 09:03:27 來源:新華網
1
聽新聞

日前,第三屆全國思維型教學大會在北京舉辦。與會嘉賓圍繞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的內涵與策略進行了探討。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在發言中圍繞“如何讓教學改革走向‘深化’”這一主題,用“三句話”分享了他的看法。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要“提高教學的站位,實現三個超越”

“需要從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提高我們的站位。”申繼亮認為,想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提高教學的站位,實現三個超越”。

第一、超越學科。修改課標或編寫教材的時候,需要跳出“學科本位”的思維模式,要做到“眼中有人”。“首先眼中要有完整的人,再去考慮我們的教學是為了什么。我們要站在一個全人的角度,超越我們本學科去考量。”

第二、超越教材。“不管是認同‘教教材’還是認同‘用教材’,無論認同哪種說法,首先需要研究透教材,不能就教材講教材。”申繼亮認為,教材的內容是經過概括提煉,通過找到共同點后編出來的,而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樣的,“我們一定要將教材與孩子的現實生活充分聯系。”

第三、超越課堂。“教師今天的一句話很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發展軌跡。”申繼亮認為,育人環節要考慮到孩子們的未來發展。“我們在實踐操作上也要實現‘超越’。”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要“找準定位,教師應對照教學目標、學情和經驗”

“找準定位,就是說要考慮這一門學科、這一節課到底應該實現怎樣的目的。這一個問題不考慮清楚的話,我們講的‘核心素養為綱’、‘高效課堂’等就難以落到實處。”如何強調教學的定位?申繼亮認為需要思考三個“對照”。

第一,對照教學目標。“從具體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到一節課的目標,再到整體的培養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要把目標作為我們備課、教學的參照、對照。”

第二,對照學情。申繼亮認為,孩子的個體存在差異,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能力類型和生活經歷都不一樣,“這些內容是我們實施教學的參照和依據。如果什么都統一規范,會導致學校沒活力、課堂沒活力,學生沒精神,要對照學情,尊重個性。”

第三,對照經驗。“無論是教書1年,還是教書10年,教師都在不斷積累經驗。我們都可能遇到過似曾相識的教學情況。我們過去是怎么處理的,處理的效果如何?這都需要我們對照經驗。之所以希望大家對照經驗,是為了不斷地創新教學,不能千篇一律。”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要“實現課本與現實、具體和抽象、問題和答案的相互轉化”

“怎樣的教學算好的教學?實際上,我們難以找出一堂好課的統一標準。一節課上完了,怎么來看待這節課?這既是一個比較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申繼亮認為,在評價環節,可以圍繞是否實現三個“轉化”來進行判定。

第一個“轉化”:課本和現實之間是否實現了相互轉化。“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內容,是否能夠對現實社會做出解釋、預測和改變,解決問題。”同時,申繼亮認為,也要從現實回到課本里,看能否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經歷,變成教育的資源和手段。

第二個“轉化”:具體和抽象之間是否實現了相互轉化。“思維最根本的特質是概括,如何通過具體的現象、事例去引導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問題。”申繼亮認為,在教學中,數字化不應被泛化。現代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去認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壓縮他的思考過程。

第三個“轉化”:問題和答案之間是否實現了相互轉化。申繼亮認為,教學不能僅限于幫助學生形成問題解決能力,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培養他們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們要形成一個良性的、閉合的循環——由問題解決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問題。這才是我們培養能力,落實思維型教學的基本表現。”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