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閃現,只存在于漫長的跋涉途中
2020-11-01 13:29:07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有的種子也許不會發芽,但必須嘗試種下去

伽利略說“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研究這門學科很不簡單。“我經常給學生講陳景潤的故事。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去推演,而這只是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小步。”董瀟瀟常用這個故事給學生打“預防針”,告訴學生基礎研究的每一個突破都是漫長的、不可預知結果的過程,要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才能把最初的科學夢堅持下去,發展數學前沿知識,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的進步提供基礎動力。

董瀟瀟的同行、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繆爽有同樣的感受。這位80后青年學者切身體會到,對基礎科學研究者而言,論文寫不出來是常事。“有很多想法,嘗試后卻發現不對。我手上有很多問題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就發現了,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解決。”他坦誠地告訴記者。

在基礎學科領域,有很多科學家用盡畢生精力鉆研但沒有獲得成果,也有很多科學家用無數次的失敗告訴后來人“此路不通”。在這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看來,“失敗”同樣是成果,這樣的探索為后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參考與警示。他們說:“有的種子也許不會開花結果,但必須得種下去,這是科學進步不可不做的嘗試。不去嘗試,就永遠都不可能找到答案、獲得進步。”

繆爽的研究方向是非線性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的數學理論,研究課題之一是考察這些解是否在有限時間內產生奇性,理解奇性產生的機制,同時他也通過研究解的長時間行為來理解方程所刻畫的物理現象。

外行聽起來是“天書”,但是空氣動力學和電磁學應用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清楚,這樣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對相關的工業生產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用美國數學會雜志《數學評論》(MathematicalReviews)的評論來說,繆爽與合作者最近有關兩體運動中星體邊界的形變如何影響星體的運動軌道的研究,“打開了研究‘衛星潮汐俘獲’這一物理現象的大門”。

讓基礎學科的花朵在祖國盛開

“目前,我國的材料還存在短板,能應用于高端產業的不多。我們要從跟隨國外,逐步做到引領,最后做出一些世界上沒有的東西,形成我們自己的材料體系。這是我們每一位材料基礎研究者的使命。”80后青年學者、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遵峰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國家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我有豐富的國外留學經歷,海外求學的幾年里我漸漸感覺到,在國外就像做客一樣,沒有歸屬感,我始終還是依戀祖國。我在國外和華人老師交流,經常談論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高新技術領域的差距,許多關鍵的核心技術被外國控制著,決定權在對方手里。這讓我感到深深的遺憾,心里很不舒服。”劉遵峰認為知識分子是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于是決心回國,用自己的所學去推動中國技術的進步,改變一些重要科技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越來越受重視。2020年起,中國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推出“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為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關鍵領域以及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培養新生力量。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騰訊基金會提供的獎金。其中35歲及以下的有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該獎設有“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等多個面向基礎研究領域的單元,鼓勵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表示:“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作出突破性的貢獻。”

繆爽2019年初從國外學習工作歸來,在基礎研究上精心耕耘的他,日前獲得了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他說:“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我們大有可為。我留學國外的很多同學都有回國工作的意向,都在積極了解國內相關政策。”

靈感閃現,只存在于漫長的跋涉途中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肖云峰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感慨,原始創新依賴長時間的積累,也依賴一個稍縱即逝的靈感。這是大多數科學工作者的共識。

大多數基礎科學研究者為了靈感閃現的一瞬間,需要付出異常艱辛的努力。從本科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開始,董瀟瀟便一直在數學海洋中求索。“你不知道靈感什么時候會來,看了十幾篇資料后沒有的靈感,可能看了幾百篇論文后就突然來了。”董瀟瀟說。

她曾經為了一個控制理論的推導步驟而長期輾轉反側。在解決一個工程中非線性切換系統的數學問題過程中,一個步驟就“卡”了她半年時間,反復演算也行不通。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為自己的科研前途而焦慮萬分。

好在靈感的閃光雖微弱,有心人卻終能捕捉。閱讀大量的資料,不厭其煩地一次次重來,董瀟瀟從前人和同行的方法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公式,再加上導師及時的點撥,這個步驟終于推導成功,接下來的研究也一氣呵成。她成功發表論文,并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很多人說基礎研究可能付出很多努力,卻收效甚微。在我看來,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好奇心,有好奇心就會有源自內心的動力。其次,重大、突破性的原始創新,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特想法。在這種想法的基礎上,試驗的過程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劉遵峰認為發現問題的能力有時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他說,“要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是要回到基本功上,積累足夠多的基礎知識。”

和董瀟瀟一樣,很多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都發現身邊有不少同事換了專業或轉到實用研究分支,他們自己也在科研成長路上遇到過不少瓶頸,但最終他們堅持了下來。他們的經驗和心性被一同磨礪著,分析問題更有經驗了,也更“坐得住板凳”了。他們發現,留下來做基礎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共同點:都是出于單純的熱愛而步入科學的殿堂,不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果或知識變現,而是享受探尋科學真理的過程本身。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