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學位中心”微信公眾號今日(2020年11月10日)上午消息,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正式啟動。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下稱“教育部學位中心”)印發《第五輪學科評估邀請函》,邀請符合條件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自愿申請參評。
自2002年開始,教育部學位中心便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簡稱“學科評估”)。截至目前,已開展四輪學科評估。第五輪學科評估時間區間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為切實減輕申請參評單位負擔,提高評估信息可靠性,第五輪學科評估采取“公共數據獲取與單位審核補充相結合”的信息采集模式,評估材料通過學科評估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全程無紙化”報送。此外,為確保評估工作公平、公正,教育部學位中心將采取切實有效舉措,加大材料檢查核查力度,建立嚴格違規懲戒機制。
根據工作安排,申請參評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單位須于2020年12月10日前登錄評估系統提交本單位“擬參評學科清單”,并于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月15日登錄評估系統報送評估有關材料。
“學科評估啟動到結果發布的一段時間,特別是評估方案的學習和把握,信息收集與填報的過程,是極為難得的對教育評價、學科建設以及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的實踐性學習的機會。”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撰文建議,院校應在事務性、程序性工作推進之前、之中,加強理論學習、教育研討,發動更大范圍的師生參與進來,統一認識,形成合力。
根據《第五輪學科評估方案》,第五輪學科評估包括6大主要舉措:
一是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如加強在學質量與畢業質量相結合的學生質量評價:在學質量突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學生參與度和貢獻度;畢業質量堅持整體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質量相結合,注重用人單位評價。
二是堅決破除“五唯”頑疾,如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
三是改革教師隊伍評價,包括加強教師以教書育人為首要職責的評價,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和指導研究生情況作為重要觀測點。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關注教師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和授課情況,抑制人才無序流動。
四是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如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
五是提升數據可靠性和評價科學性,包括適度擴大評議專家規模,制定專家評價指南,優化調查問卷設計,充分運用“融合評價”,建立專家“元評價”制度,進一步提升專家評價和問卷調查的科學性。
六是多元呈現評估結果,包括優化結果分檔方法,多元呈現評估結果,分類發布總體結果與提供單項評估結果相結合。
“我認為新一輪學科評估既具有制度演進的穩定性特征,同時其探索性創新成效也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閻光才教授撰文認為,評估過程的復雜性與結果的多面性,決定了但凡是評估就勢必存在一些難以擺脫的矛盾。
因此,他認為,我們既要對新方案的實施效果報以合理的期待,并立足健康學術環境與氛圍營造與學術繁榮的初衷予以謹慎地檢視,但也要對其可能依舊存在以及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懷有寬容之心。
唯此,才能立足中國國情和學科發展實際,在探索創新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