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考體育,沒法自覺只能以“毒”攻毒
2020-12-09 13:25:46 來源:廣州日報
1
聽新聞

我國著名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zhèn)近日在廣州兩所高校講述體育文化。應本報之邀,他就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體教融合”發(fā)表了觀點獨到的見解。盧元鎮(zhèn)認為,體育加入應試教育,是“以毒攻毒”;中考體育分數(shù)逐年提升,是“善意的強制”;退役運動員進入中小學任教,一定且必須經(jīng)過培訓,否則可能引發(fā)“大麻煩”;體教融合口號終止之日,便是業(yè)余訓練改革成功之時;學校體育的本質,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yǎng)運動員,更重要的是普及和灌輸“運動家精神”。

關于中考體育

沒法自覺只能以“毒”攻毒

記者:如何看待中考的體育科目分數(shù)比重逐年提高?為何您說這是“善意的強制”?

盧元鎮(zhèn):我是非常反對把體育納入應試教育之中,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發(fā)表的意見都是反對的。我認為,學生參加體育是應該憑借熱情、興趣,這樣才能享受體育。強制性的舉措是負面的,我一直是這種觀點。我發(fā)表這種言論的時候,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經(jīng)過這二三十年,我失敗了。我們沒有辦法靠這種(自覺),其他的誘惑手段、勸解的手段解決不了,最后只能以“毒”攻毒。

這是一種“善意的強制”。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來討論,任何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初級階段都是不愿意的。因為累,要出汗,難受啊。家長要讓孩子去練,孩子不干。老師讓學生去干,學生也不干。因為體育是一種消耗,是一種生理的異化過程。它一定帶來身體的不舒適,只有強迫參與之后得到了甜頭,有了很好的享受,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減肥了,自己胃口好了,自己神經(jīng)衰弱沒有了。得到了好處,就會逐漸變成自覺行為。

現(xiàn)在的學生也是需要這種強制過程,讓他們把參與體育變成自覺過程。我相信,這一旦成了學校里的一種氛圍,這種強制就變成了社會現(xiàn)象。這種強制讓學生們從眾,讓學生們相互模仿。

關于業(yè)余訓練

有些改革已經(jīng)開始往前走

記者:為何您說體教融合口號終止之日,便是業(yè)余訓練改革成功之時?

盧元鎮(zhèn):只要業(yè)余訓練回歸學校,體教融合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仍然是政出多門,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好。體教融合這種說法,可以改為“業(yè)余訓練回歸學校”。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業(yè)余訓練已經(jīng)有多種形式了,可謂多元化。有一部分回歸到學校去,有一部分進入了體育產業(yè),有一部分由社團管理起來了。不管如何,只要是社會認可的,家庭認可的,都有生命力的,都可以延續(xù)下去。學校體育辦業(yè)余訓練應該是主體。國外的做法就是學校里辦俱樂部,解決業(yè)余訓練問題。我們在學校里辦了業(yè)余訓練學校,就是這樣進行的。

不管如何,邁出了第一步,實際上(有些改革)已經(jīng)開始往前走了。

關于退役運動員任教

退役運動員需要經(jīng)過培訓

記者:以前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體教融合工作協(xié)調中的難度很大,您如何看待最近出臺的新舉措,那就是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

盧元鎮(zhèn):體教結合,教體結合,體教融合,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要解決體育與教育的分離狀態(tài),實現(xiàn)相互支撐、相互妥協(xié),其實質是雙方行政部門在業(yè)余訓練領域擔起責任,共同建設適應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新型業(yè)余訓練體制,給業(yè)訓造就一個寬松的空間,解決長期掣肘的、高水平競技體育的這個前提性問題。

大量運動員退役之后解決不了(出路)問題,退役進入高校的(運動員)還是有限的。到中小學里當教練,教孩子們籃球、足球,還是可以的。但是,中國的運動員有的文化素質不夠,大多也不滿足于在中小學干這事。所以,這有一個過程。

我的建議是,退役運動員一定要經(jīng)過培訓才能進入學校。我們的運動員如果把一些毛病帶進學校,例如跟學生稱兄道弟,那樣麻煩會很多,會把學校常規(guī)秩序打亂。

這也許是我多余的擔心,但是,我接觸過大量的運動系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反對(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這種做法,但是希望做得更健康。

關于文武全才

存在專業(yè)隊難談文武全才

記者:劍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生喬治·納什在2012年當選該校賽艇俱樂部主席,他后來在倫敦和里約兩屆奧運會上奪得1金1銅。丹麥羽毛球名將皮特·拉斯姆森在1997年羽毛球世錦賽奪得男單冠軍,他同時也是醫(yī)學院學生,退役之后成為眼科博士。想要以上的“文武全才”在我國涌現(xiàn),我們還要等多久?

盧元鎮(zhèn):在西方國家,高校里走出奧運冠軍非常正常,因為他們實現(xiàn)了高度社會化,不是政府在辦競技體育。學校完全按照學生的標準來要求運動員,并不會因為他們拿了奧運金牌就降低對他們的考試要求。這樣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完全沒有就業(yè)問題,一系列矛盾隨之解決。我們國家何時解決了專業(yè)隊問題,把(專業(yè)隊)化解到高校里,這樣就解決了。如果仍是依靠政府花大量的錢培養(yǎng)運動員,(何時涌現(xiàn)文武全才)這個問題沒法討論。

關于運動家精神

要把運動作為文化來理解

記者:您的觀點是,學校體育不僅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能,也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運動員,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運動,向學生們灌輸“運動家精神”,并讓這一寶貴的特質陪伴他們往后的人生?

盧元鎮(zhèn):運動家精神,首先的含義就是參與。參與到體育和競爭中來,以爭冠軍和爭第一作為目標,這就是運動家。

我們現(xiàn)在一說運動隊,更多是從社會目的出發(fā)的。為了學校榮譽,為了全運會,為了奧運會,這些還是從社會目的出發(fā),而不是真正從人的角度著眼。我們還是沒有把大學生、中學生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把體育納入人性之中去看待。學校體育的展開,不是弄弄這個、弄弄那個,這不是辦法。

教育系統(tǒng)把體育看作小把戲,健健身,跑跑步,打兩套拳,每天做廣播體操,滿足“每天一小時”就夠了,根本沒有考慮體育當中的靈魂是運動。如果不能把運動真正作為文化來理解,我們的學校體育水平永遠上不去。

關于學校體育

本質應是對人的教育

記者:為什么您說學校體育是一個體育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

盧元鎮(zhèn):學校體育的本質是教育。我們現(xiàn)在實際上強調做的一些事情,例如每天一小時鍛煉、引體向上做不做得上來等,這些都僅僅是把學校體育看做成一種活動。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簡單說就是德育、智育、體育。它不是一門課,也不僅僅是學校每天的體育活動,那些都只是方法手段。學校體育的本質,應該是對人的教育。

實際上,體育最有力的是競技,競技是最能對人進行教育的。我們的學校哪一門課是教學生競爭?沒有!有很多競技上的文化的東西是可以進入對人的教育范疇的。我們現(xiàn)在一直討論的,比如培養(yǎng)運動員等,都沒有抓到體育的本質。真正抓到體育的本質后,就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到什么程度,哪些必須要做的。

培養(yǎng)運動員,這就是必須要做的。學生進入學校,我們都給他嘗試競技的機會。有些人嘗試到一定程度,沒有興趣,不具備這個能力,將來去健身就可以了。哪些人繼續(xù)往前走?也許到了初中,他停下來了,也許到高中停下來了,也許到大學停下來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國際體育運動憲章》里面有一句話我特別欣賞:讓每一個孩子都達到和他天賦所適應的競技水平。(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敏 黃維)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