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我正式加入西湖大學,任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并兼任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我這個院長,想成為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院長。
我問自己,建設一個年輕的學院,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個好的學院、好的研究所、好的大學,如果想要在科研上取得真正的成功,肯定得讓PI(特聘研究員)——我們最重要的群體,從煩瑣的日常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
我自己從事科研工作20多年,深知心無旁騖對科研的重要性。做科研的人,都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擾,都希望能有一個非常靜的環境。我要是發現自己某一天的日程是空的,會特別高興,這意味著我可以花一整天好好看文章、想問題、做事情。
因此,我希望從體制上確保PI們可以沉下心來思考課題。我們在學院層面建立院聘行政助理制度,一位行政助理全面負責處理三四位PI的行政事務,不管對接學院還是學校的行政部門,行政助理辦事等同于PI出面。
聽上去,這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實際上,好的理念和文化往往說起來容易,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很多規范和細節。
如果大家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能得到很周到的行政服務,感受不到我作為院長這個身份的存在,不需要來找我就能辦成事,就很好。
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氛圍和平臺,我們招很好的人進來,給他們很好的資源,配備很好的學生、博后和行政服務。但是,這樣就能做到世界一流了嗎?我想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布局上有創新的嘗試,這一點我和施一公校長也常常一起討論,也征求過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
我們目前正在探索的,是一種叫“核心實驗室(corelab)”的模式,幾個學院內,甚至跨學院的獨立實驗室在一起,去突破共同感興趣的、重大的學術問題。
不光西湖大學,在國內如果想要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得摸索出新體制,它可能是結合了很多不同體制的優點,同時又適合中國國情。科學家的特點是什么?就是膽子大,喜歡嘗試。凡是嘗試,通常有兩種結果,或成功,或失敗。如果所有的事都做成了,說明膽子不夠大,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未必是件壞事。
如果要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2021年做一個計劃,我希望國際化能夠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項。當疫情過去,當世界恢復正常,希望我們可以重新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聯結,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視野完成更多碰撞與交織——這將為我們帶來惠及全人類的靈感迸發。
作者:于洪濤(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