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新行業“喊渴”,人才培養跟上了嗎?
2021-01-06 11:46:08 來源:工人日報
1
聽新聞

蓬勃發展的新業態按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進鍵”,為經濟注入新動能。新業態勃興催生一批新職業,從2019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門陸續發布38個新職業,為勞動者打開更大的就業空間。

不過,與產業蓬勃發展相對應的是,許多新興產業出現巨大的人才缺口。2020年,面對新業態新職業帶來的人才培養命題,作為技能人才培養搖籃的職業院校如何作答?

在過去的一年里,不少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聚焦和對接新職業的新訴求,精準進行專業升級。2020年初,經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的高職專業設置名錄出爐,有的專業隨著時代變化被“淘汰”,而有的專業則會成為高職發展新的寵兒。其中,新增備案專業3807個,涉及351個專業,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涌現出來的新需求、新業態,前十名中,上百所院校新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虛擬現實應用技術等專業。

這是整個職教地圖的變化,如果仔細觀察那一個個點,則能看到一所所學校為之付出的努力。

作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試點城市,寧波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機器換人,這促使當地職業教育積極變革。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學院,設立機器人專業,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與香港科技大學團隊合作,進行智能制造產品、設備研發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20年,在多次研討后,重慶運輸職業學院撤銷了汽車營銷與服務、產品藝術設計等與產業對接不夠緊密的專業,新增“智慧交通”“大數據技術應用”“社區管理與服務”等社會急需新興專業。該校的小目標是,“即使行業發展再快,學生也不會與之脫節”。

“如果去上海,我要去見李佳琦。”去年5月,在一次職業教育論壇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的這句話,可謂代表了職業教育界擁抱新業態新行業的迫切心態。

“辦職業教育要從整個產業變化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出發,去思考如何辦教育,才能不滯后于產業,培養符合市場和產業需求的人才,甚至起到引領作用。”一位職業院校掌門人的話道出面對新經濟業態教育者在培養人才層面的深度思考。

新職業人才培養,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在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份,對標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職校與企業、行業協會共建職業教育聯盟。還有不少與新業態新職業密切相關的公司、互聯網平臺,聯合職業院校,構建以智能化、數字化平臺為基礎的新型培訓模式。

2020年,是職業教育響應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需要,積極進行專業調整、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之年。不過,職業教育并不是被動地回應產業需求,也在一直助力新經濟新業態的成長。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安徽一家機器人制造車間:2020年一個平常的工作日里,班組的12個成員在4個操作臺忙碌著,他們要把每個操作臺上近20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機器人本體。這12名工人中一半以上來自職業院校。數據顯示,去年1~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18.34萬臺,同比增長21%。這其中就有職業院校畢業生的一分貢獻。

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在技術業態發展中成長,在成長中規范,在規范中引領。但是,目前職校人才培養還存在不小的困難:專業建設不系統、不銜接、不匹配、不現代等問題凸顯,如工業互聯網的9個職業與專業的匹配度還不到40%。

日照一家職業院校校長講道,“像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專業,雖然很關注,也打算開設,但困境是缺乏師資,也缺乏相關企業的支持。”不少三四線城市的職業院校都遭遇類似的困境。

此外,不少職校紛紛增設新專業,卻讓增設專業過于集中;學生所學相對企業一線需求明顯滯后;師資水平跟不上產業升級步伐,激勵機制不足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為了精準對接新職業人才缺口,職業院校在致力于找準坐標,進行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人們期待職業教育學校、互聯網平臺、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構建產教融合的新生態,為新職業的生長提供更好的土壤,從而帶動更多勞動者以更加從容的姿態、更過硬的技能,擁抱新業態。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