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終身學習,職校打破“圍墻”了嗎?
在過去一年里,加強開放性和服務性,主動打開學校的大門,拆掉圍墻,積極開展面向全民的職業教育,正在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潮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確定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類型特征是什么?教育部給出了解釋:就是一種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
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將“職教20條”部署的改革任務轉化為舉措和行動。《行動計劃》在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方面,提出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用,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就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行動計劃》重點規劃了3項工作:一是健全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制度,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二是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推動更多職業學校參與1+X證書制度實施,引導職業學校和龍頭企業聯合建設一批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三是強化職業學校的繼續教育功能。
這一系列舉措意味著職業教育人群結構可能發生實質變化,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員接受職業教育,正在漸漸變成現實。
近日,北京市學分銀行啟動,再次將“學分銀行”這一概念拉進公眾的視野。所謂學分銀行,是借鑒銀行的功能和特點,為學習者開設賬戶,以學分的形式認定、存儲、轉換來自不同渠道的學習成果。目前北京市學分銀行首先是在北京市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開展試點。目前全國共有16個省、直轄市進行了學分銀行建設,實踐表明,學分銀行更好地促進了校企融合、產教融合,有助于搭建橫向融通、縱向貫通、開放靈活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2020年,為了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職業教育在尋求轉型、突破。
2019年,教育部批準了首批16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2020年則是又陸續公布了三批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名單,今年春季學期將開始全面開展第四批試點工作。在過去一年里,不少職校開展了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雙舉并重,積極促進書證融通,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這也正是職業教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參與學分銀行建設、1+X證書制度試點實施,更有不少職業學校走出去,為企業職工提供線上線下的繼續教育培訓服務。
社會職業培訓不僅有助于社會職工提升技術水平與職業素質,也讓學校拆掉“圍墻”,與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經濟創收,為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如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承接的職工培訓規模逐年擴大、份額逐年增加,培訓收入從前些年的幾十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2000萬元,2020年在疫情的沖擊下,總體培訓收入還超過了1400萬元。在廣州,更有職校通過職工培訓年入億元。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既要縱向貫通,也要橫向融通。在橫向融通方面,面向在校生和社會成員廣泛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銜接連通,是職業院校的努力方向。去年,浙江不少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辦“雙元制”全日制企業班。學員招生、教學實施、過程管理、成績評定,都需要針對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以求雙方在資源共享的同時突出企業的用人主體地位。職業院校在探索全新辦學模式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也為眾多中小企業“孵化”了大批高端技能人才。還有一些地方嘗試構建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職業院校正在改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由單一的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過渡,當職業教育正在追求更高水平的開放,不斷與社會接軌,如何讓職業院校教育體系滿足社會實際需求,成為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待解命題。
以類型教育為基點,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們期待,職業教育真正打破“圍墻”,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發掘其潛力、彰顯其價值,助力勞動者實現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僅實現個人發展,更能提升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水平。(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