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個人夢想,才能為實現國家的夢想而貢獻力量
2021-01-11 13:49: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2020年對于19歲的武漢伢黃新元而言是生命里的“特殊”年份,在此之前2001年出生的他并未經歷過什么“大事”,生活的主題是“平平安安,快快樂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這個19歲的男孩選擇成為一名志愿“騎手”,騎著共享單車穿梭在這所城市的大街小巷,為有需要的人送藥、送口罩。

“尊敬的旅首長,我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馬文斌,于2017年至2019年服役于我旅‘紅色尖刀連’,作為一名我旅的退伍戰士,我迫切希望能夠和老戰友一起抗洪搶險,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20年7月,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防汛抗洪迫在眉睫,寫下前往江西九江永修縣涂埠鎮抗洪搶險的請戰書時,1996年出生的馬文斌沒有半分猶豫。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Z世代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舞臺,戰“疫”一線、抗洪一線……越來越多的Z世代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他們的身影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近日,中青校媒就“再見2020,你好2021”話題面向全國1725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受訪者中98.14%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民共同戰“疫”是他們2020年印象最深的社會事件。其次,全國高校以網課形式教學占71.65%,全國人民共抗洪災占24.29%,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2020,踐行諾言,一夜長大

黃新元是武漢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生。疫情暴發后,他想去醫院做志愿者,但是被醫院公告上25歲的年齡限制“拒之門外”,父母也覺得“這孩子瘋了”。可他不想閑在家里,有很多更有意義的事等著他去做。

黃新元發現不少人沒有合適的口罩,就拿壓歲錢買了一大包,和自己的高中藝考老師老吳一起在街頭免費發放。

除了免費發放口罩,黃新元和老吳的志愿“跑腿”團隊還幫忙代買藥品。這段經歷持續了20多天,直到學校快開學,黃新元要上網課才結束。20多天的時間,這個男孩平均每天要去五六家藥店,需要購買的藥品數量有七八十盒。他每天平均騎行距離超40公里,就是共享單車費也得花上20塊錢左右。

武漢疫情暴發時,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讀大三的高峻翔和身邊中國留學生跑了許多藥店和商店,購買口罩、酒精和防護服寄回國內。當時國外輿論環境對中國不友好,他就在社交網絡上發聲,呼吁網友保持理性。

后來,美國疫情蔓延,高峻翔一邊堅持自我隔離,一邊和留學生朋友一起建立了一個小網站,幫助在美留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后來他又和航空公司聯系,給中國留學生爭取回國的機票,攜助確有需要的留學生返回祖國。

發現自己家所在的村子里設立“防疫”點,來自天津大學的孟悰延第一時間就去報了名。“去村大隊報道時,一群叔叔詫異地看著我,還一個勁兒地逗我說‘細皮嫩肉的再給凍壞了’。”想起那段特別的經歷,孟悰延仍有些感慨。“我們村防疫點恰好就設置在了我們家的門口,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我沒有理由不參與進去。”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關于“2020年,你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是什么”這一問題,受訪者中66.11%認為自己經歷許多大事后變得成熟,64.10%表示自己學會珍惜擁有,27.22%表示找到了更豐富的生活方式,23.52%表示自己在國家需要時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實踐中獲得專業技能、擁有更加豐富的人際圈、學業進步、找到愛情,以及找到理想的工作等都是這屆年輕人2020年的成長關鍵詞。

曾在大學期間應召入伍兩年的馬文斌用“退伍‘老’兵”來形容自己。在他看來,這四個字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部隊取得聯系后,和老師報備了一下行程,我就出發了,也沒告訴爸媽,怕他們不知道具體情況會擔心。”來不及收拾太多行李,一心想著與戰友盡快匯合的馬文斌很快坐上了前往涂埠鎮的大巴。路程顛簸,一路上農田房屋被水淹的場景讓他對即刻投身任務更為迫切。

澇情告急,上午馬文斌剛抵達災區,下午便同身邊的戰友一起背上了一袋袋挖溝導滲所需的沙包。“連隊駐地在一所小學,小學周圍的村民都被轉移走了,大壩上的水從壩中都能滲出來。”在此期間,曾在訓練中受過腰傷的馬文斌時常感覺腰部很是酸痛,“但是停不下來,看到戰友們都在干,我就也很有激情,不會說想停下來。”

“再見我的2020,你好我的2021”,是劉瑩雪在2020年最后一節作文課上給學生布置的課堂練筆題目,這天是她隨研究生支教團支教的第127天。1997年出生的劉瑩雪是2020年應屆畢業生,畢業后她參加了學校的研究生支教團,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龍泉學校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

劉瑩雪負責七年級的語文課和九年級的政治課。開學不久,劉瑩雪讓七年級的學生在紙上寫“我的夢想”,為了避免題目“過于宏大”,孩子們無從下手,她特意交代“想想自己初中畢業后想做什么”。“收回52張紙條,寫著初中畢業后要繼續讀高中、考大學的只有8個人。”這樣的結果讓劉瑩雪有些失落。“扶貧先扶志。”劉瑩雪知道,要想讓這些孩子真正走出大山、改變大山需要做的還有很多。相比物質扶持,她更希望孩子們懂得改變命運的道理。

和劉瑩雪一樣,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的張羽選擇在暑假期間到一處邊遠山村的中學支教。“這些孩子能接觸到的活動類型和專業知識面比較少,平時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本上的內容,課余生活的選擇不像城市里面的孩子那么豐富,不像城市里的中學生,能接觸更多的社團、有更廣泛的興趣選擇。”支教的經歷,讓張羽對鄉村教育思考得很多。“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教育更像是一種啟蒙和引導,幫助他們產生興趣、找到方法。”她希望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用自己成長的經驗給他們一些引導。

2021,期許什么

馬文斌很少主動提起這段抗洪搶險的經歷,退伍后被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的他將志愿服務作為了一種習慣。疫情期間,他主動申請成為學校的網課志愿者,保障學校網課的正常開展。“我覺得是一種家國情懷告訴我,應該做點什么,也需要去做點什么。”

2021年,曾和父親一同支援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徐子揚完成了學生身份向“社會人”身份的轉變,他開始更加主動地承擔自己的責任,遇到問題不慌張、不焦慮,尋求解決辦法,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一臺正在運行的機器,我們擔任機器中的某個零部件或者螺絲釘,如果你想偷懶或者逃避,就會導致這臺機器運行故障。”

“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厲害的。”黃新元這樣評價志愿經歷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以前的他總覺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夠好,不過,現在他覺得自己是個“蠻有能量的人”。

今年1月,黃新元籌備了3個月的書法工作室正式開班。他將自己擅長的事和自己的創業理想結合在一起。“做得大而空,不如做得小而精。”在黃新元看來,自己曾經的創業目標“太大了”。“經過疫情的考驗,我發現相比立志做‘宏圖偉業’,從我們身邊一些小而微的事情做起更為重要,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到身邊的人。”新年,黃新元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寄予了很多期待,“專業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再去考個駕照,認真經營書法工作室。如果疫情又有點‘囂張’的話,就再去做一次志愿者。”

新的一年,Z世代對自己有著各式各樣的期待。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6.85%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學業更上一層樓,41.94%希望在實踐中獲得專業技能成長,36.87%希望學會珍惜擁有,32.93%期待自己能夠實現更加豐富的生活方式,成為在國家需要時有所作為的人占28.94%,遇到愛情占27.50%。

劉瑩雪所帶的班級有一位同學的名字曾經只出現在花名冊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末女孩重返校園。在劉瑩雪的作文課上,女孩寫道,“2020年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告別了我的校園,告別了我的老師、同學,我以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學校了。2021我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能夠繼續上學,完成學業。”而劉瑩雪的新年愿望里有一個是關于女孩的,“希望這個小女孩心愿達成,也希望和她一樣的同學都能重返校園。”

除了個人期許,Z世代對社會生活也許下了一份新年愿望。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81.76%表示國泰民安是其最大的新年愿望,科技發展緊隨其后,排在第二位,占受訪總人數的41.77%。之后依次為,就業政策友好占40.68%,高等教育體系完善占35.10%,環境更好占27.10%,智慧城市建設占25.74%,基礎設施便利占24.12%。

回顧2020年,馬文斌將志愿服務的經歷視作珍貴的人生課程,讓他在面對挫折時能夠更加坦然,更加理性。而在展望2021年的生活時,馬文斌則首先提到了“希望國泰民安”。“我想青年人需要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盡管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總會匯聚成海洋。”

和馬文斌的新年關鍵詞一樣,孟悰延反復提到“希望國泰民安”。“我希望我可以飲水思源,成為一個于個人于社會都有幫助的人。也希望在不斷的歷練中,我能夠既有‘有作為’的信念,又有‘有作為’的能力。”

劉瑩雪給9年級的同學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課,主題是《中國人中國夢》。她希望學生明白,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是緊密相連的。“不管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救死扶傷的醫生、教書育人的老師……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努力實現個人夢想,最終才能為實現國家的夢想而貢獻力量。”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