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武漢將至少新增29所中小學校,“育才”“長春街”“七一”“華師一”等一批名校品牌將在四大“副城”落地生根,逐漸成為武漢教育的新增長極。1月22日下午,長江日報在武漢綠地中心46樓城市展廳舉辦“武漢影響力校長論壇”,邀請武漢教育領域專家、校長,交流分享如何打造武漢教育新的增長極,進一步推動武漢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優質教育帶動區域能級提升
“優質教育資源對區域引進人才資源,助力經濟建設,調整城市規劃,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非常重要。”武漢影響力校長論壇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總校長韓瑾介紹,神龍小學集團以學區制的方式帶領薄弱學校打造怡情文化特色和課程建設。該區三個集團新校布局逐步延伸到經濟生長新區,“神龍小學的新校區初露芳容就吸引到重量級企業將總部遷至后官湖畔”。
江漢區紅領巾學校校長李艷梅說,江漢區教育局從2010年開始,以紅領巾學區、紅領巾學盟建設為抓手,對學區內各校進行定點幫扶,縮小校際間差距,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為江漢區經濟建設助力。目前,紅領巾學校實現了三個校區、兩種體制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為武漢中央商務區等商業繁華片區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保障。
“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推動了武漢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也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帶動區域能級提升。”武漢市教科院專家介紹,目前武漢通過品牌輻射、區域聯盟、學區共建、資源整合、專業引領等各種方式創新機制,讓更多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培育出多個名校品牌,也讓新興片區學校迅速發展,讓孩子上家門口的好學校,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2020年12月5日,東西湖區教育局和江岸區教育局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長春街”“七一”品牌落戶東西湖。據了解,位于黃陂的武漢綠地天河項目也將引進江岸區的“七一”和“育才”品牌。正如“育才”“七一”系列學校之于江岸,武漢綠地天河項目引進品牌教育資源,也將成為新興片區配套服務中的重要一環,促進區域經濟、生活、文化、環境等全方面協調發展。
教育品牌輸出核心是文化
優質教育品牌如何對外輸出、輸出什么?武漢影響力校長論壇上,武漢七一中學書記吳時亮、武漢市育才小學校長晏莉、武漢市漢鐵初級中學校長庾青、武漢市實驗博雅小學校長翟彥斌以“圓桌論壇”形式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思考。
“育才品牌的對外輸出應該體現在人才、理念、文化三個層面上,最為核心的是文化輸出。”晏莉介紹,育才小學有著濃厚的紅色基因,輸出的文化更是要秉承紅色基因,弘揚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教育好學生、培養好家長。“品牌文化的校本化落地,是一個教育品牌輸出的最終目標。”
“名校品牌輸出,只有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認同,品牌才能成為效應。”武漢七一中學書記吳時亮表示,先進的文化能引領先進的管理,只有把名校先進的文化滲透到薄弱學校管理過程中,管理才能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此前,七一中學通過委托管理形式,將辦學思想帶到了七一中學堤角校區,效果也得到了該校家長的認可。
新興地區學校建設要有超前意識
在新興地區辦一所好學校,會遇到哪些難點?武漢市實驗博雅小學校長翟彥斌看來,教育的實質是生長,教育的輸出不是單方面的輸出,更應是教育生態的一種心智融合,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幫助和影響。武漢市漢鐵初級中學校長庾青也認為,新興學校在整體規劃、硬件建設、信息化平臺等方面水準應該要有領先意識。一所學校的提升需要3至5年的時間,政策要給學校發展預留一些空間,“教育也是一個農業,需要積累和等待,不是一條簡單的生產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投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晏莉建議,對于支持新興學校發展,教育部門資金投入要到位,不論是智能化校園建設還是留住人才都需要資金支持。配套政策也要到位,要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人力資源配置權。此外,所在社區、片區單位的支持也很重要。
一所品牌學校到新興地區發展,應該怎樣發展?吳時亮給出了兩個關鍵詞——“傳承”和“發展”。傳承意味著要學習品牌學校一系列規范的管理、課程等經驗,更要有超前意識,用發展的眼光打造學校。他認為,要孵化出優秀的學校,首先需要政策支持,如招生范圍、實驗認可、教師生活保障等優待政策;其次需要經濟上支持,保障辦學條件達到省一流標準,各項設備設施到位、齊全;此外,還需要骨干力量的支撐,有一支過硬的管理團隊和教育教學骨干團隊,學校才有不斷發展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