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報去年發布的“基于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中,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湖南師范大學位居全國師范類高校首位。
20世紀90年代初,湖南師范大學在全國率先大批引進博士,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進入新時期以來,湖南師范大學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引領,堅持引育并重、內外結合,打好人才建設組合拳。在岳麓山下這片鐘靈毓秀之地,湖南師范大學栽下梧桐樹,不僅引得鳳凰來,而且養出鳳凰來,不僅成為師范類學校中院士培養的“第一搖籃”,而且也成為湖南省打造人才引育的“高地”。
激發年輕教師和科研團隊活力
“這十一畝的池塘就一直保留在那里,是我們學校的特色。”20世紀80年代,湖南師范大學在湘江旁有一片池塘,寸土寸金的地界讓不少人眼饞,學校卻堅持把這塊地一直留給劉少軍院士團隊。“如果不是為了人才,不是為了科研,這塊地完全可以干別的事情。”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少軍院士每次談及此事,都對學校領導的支持和包容感慨頗深。
這片十一畝見方的魚塘被稱為“江邊基地”。40年來,淡水魚類魚種育種成果不斷在這里產生,領軍人物就是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少軍。劉少軍的父親劉筠作為魚類繁殖和育種的院士專家,也長期在這里工作,湖南科學界里的第一對“父子雙院士”就誕生在湖南師范大學。
不拘一格用人才,激發出年輕教師和科研團隊的人才活力,是湖南師范大學的長期堅持。“搞科研要支持年輕人,你打個報告馬上批!”劉少軍到現在仍然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自己還是年輕助教,遇到科研素材短缺困境時,當時校領導給予的支持。從1953年開始,劉筠、劉少軍兩位院士“父子兵”在這里耕耘。一個甲子過去了,劉少軍團隊所在的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曾經一個普普通通的實驗室成了全國首個以淡水魚類命名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用感情和事業留住人才
“我們這個年齡不愁吃不愁穿,都是為了一個理想而奮斗,這個理想就是把學校的外國語言文學建設成全國最好的學科。”當曾艷鈺剛剛被引入湖南師大的時候,學校黨委書記蔣洪新的一席話讓她印象深刻,這種理想主義精神更讓她覺得難能可貴。
“有一群甘于寂寞,甘于清貧的學者扎根于此,無聲地影響著我們這些后輩。”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鄭賢章是“土生土長”的師大人,對岳麓山腳下的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當時有人邀請他去某知名高校,他說,培養我的導師始終在這里,作為學生怎么能夠好高騖遠,于是斷然拒絕了邀約。
“你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你愿意怎么干我們都支持。”學校黨委書記蔣洪新用一份信任把尹韻公帶到了岳麓山下這片蔥蘢的校園。當他通過學校“瀟湘學者”計劃來到湖南師范大學后,僅用兩年時間就創建了國內高校首家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專門研究機構。
從2016年開始,湖南師范大學通過“世承人才”固本培元,依托岳麓山下千年的文化底蘊實行“瀟湘學者”計劃,招攬了一批活躍在海內外學術一線的領軍人物、創新團體以及青年人才。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背景下,湖南師范大學人才凈流入數量卻逆勢高漲,正是這種尊賢使能的傳統,開創了湖南師范大學“天下人才盡入其轂”的局面。
破除“五唯” 用好人才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曾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16年,來到湖南師范大學以后仍然筆耕不輟,連續創作了《奇跡花園》《阿蓮》《犇向綠心》等多部兒童文學作品。“學校給了我非常寬松的創作環境,不用操心論文,操心課題,我可以安心創作,這是非常難得的。”湯素蘭說道。
破除“五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湖南師范大學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的一個原則,本著這個原則,湖南師范大學以“瀟湘學者”講座教授的方式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著名作家韓少功等50多名學科領先人才;10余名引進的優秀人才直接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目前,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連年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國家自然基金立項數也多年位列省屬高校第一。
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指出,近三年來,長沙年均凈流入24萬人以上;從引進100多位博士進校,到學校人才凈流入數據逆勢高漲。把人才的服務做得更暖心一點,把創新創業的氛圍搞得更濃厚一些,正成為湖南省打造“人才高地”的不二法門。(記者 趙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