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半年的云端學習經驗讓學生、老師、家長的信息化素養大大提升
2021-02-24 13:54:10 來源: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1
聽新聞

距離開學已不到一周,部分中小學生正急著趕寒假作業,一些快餐店、咖啡廳里出現了三五成群趕作業的孩子的身影。但從學校、家長們的反饋看,這個寒假,趕作業的學生少多了。一位校長說,疫情期間的云端教學,使學生、老師、家長都熟悉了線上教學,現在,學生習慣了每日“打卡”作業,老師也能夠及時批改、反饋作業結果,當作業不再累積,趕作業的學生自然少了。

部分學生分工趕作業

武漢市中小學將于3月1日正式開學上課,連日來,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發現,在武漢市的一些快餐店、咖啡廳里出現了中小學生扎堆趕作業的現象:他們盤踞在各張餐桌前,桌上鋪滿了作業本,組成了一支支“趕作業團”。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徐東大街一家咖啡館遇到了正忙著趕作業的初中生小鄭和小劉。13歲的小鄭說,她和小劉都是江岸區一所初中的初一學生,從2月20日起,她們倆就開始出來一起做作業,目前,作業還有約三分之一未完成。之所以出來寫作業,小鄭不好意思地說,假期她為了更好地玩耍,早在年三十前就向父母謊稱作業已經完成了。“放假后,每天我都關著門在臥室呆兩三個小時,告訴他們我在寫作業,其實我在上網玩。”小劉的情況也差不多,出來寫作業時,就對父母說是出來逛書店、買學習用品等。

昨日下午2時許,11歲的小學生小鄧也約了幾名同學到黃浦大街一家快餐店一起完成最后的寒假作業。小鄧說,其實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不算多,但他因為寒假里一直有上培優班并完成相應作業,沒來得及做完學校的作業。現在和同學們一起寫,注意力集中,寫得快。

也有一些學生一起寫作業是為了“共享”答案。在武昌一家快餐店,記者看到,幾名學生各有分工,做完后再互相抄襲。一名學生說,寒假作業那么多,老師應該不可能一一仔細檢查,抄一抄也沒啥關系。

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學生互抄作業的手段也在更新。武漢市東西湖區一所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牛老師介紹,她發現有的同學在用電話手表抄作業。這種情況家長往往不知道,卻很容易被老師識破。

更多人當日事當日畢

更多學生則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提前制定了寒假日程表,在將學習、實踐作業分解到天的同時,老師會按時段公布作業答案,還會不定期抽查學生作業批改,這對學生形成了較強的約束力,有人感嘆“再也不敢把作業拖到最后了”。

家住光谷的13歲的初一學生小路(化名)便是如此。“讀小學時我總是開學前幾天趕作業,反正沒寫完也不要緊,我看老師也沒時間改。這次放假后,雖然老師馬上讓我們做了寒假日程表,除了春節的七天假期外,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學習、實踐、體育作業,但我照樣是先玩,結果一星期后就被語文老師抽查到作業,我趕了一天一夜才勉強補上。其他科目也有不定期抽查,我就老老實實按照日程表來了。”小路說,一開始他也抱怨自己沒有了整天整天的玩耍時間,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每天能按時作息,除了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還看了不少電影,打了不少球,還能常和朋友一起玩耍。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個寒假他過得充實、自在,今后他將繼續使用這種制定計劃、分解任務的方式,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

而為了幫助學生養成這樣的好習慣,老師們付出了很多,假期里他們仍在工作,除了提醒學生當日完成哪些內容,也會及時批改作業,讓學生能自己對照訂正,形成寒假作業的正向反饋。“每天晚上11點前,我班學生會將當天完成的書法、朗誦、閱讀理解等固定作業通過軟件提交,第二天一早,我在被窩里就開始檢查,刷牙時聽大家的朗誦作品。”武漢市硚口區行知小學四年級1班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吳濤說,她主要從作業書寫、學習習慣和興趣態度三個方面來檢查寒假作業的完成情況,假期里她每天指導作業的時間在3小時左右,比在學校改作業還多了2倍。

“這個寒假,臨到最后趕作業的孩子確實少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自主規劃、‘當日事當日畢’。”武漢市光谷第六小學校長李明菊說,疫情之后,學生更珍惜學習機會,家長更樂于陪伴孩子成長,長達半年的云端學習經驗也讓學生、老師、家長的信息化素養大大提升,三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就是更多學生學會學習和制定、落實計劃,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而這種能力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益。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