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邊界,呼吁開展全面的小學生減負大督查
2021-03-09 10:32:10 來源:羊城晚報
1
聽新聞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加公更高質量的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年來,教育部門多措并舉推動學生“減負”,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和人才成長。日前,教育部重申中小學作業減壓,明確了任課教師不得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等要求。

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減負”,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小學生?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馬光瑜建議,取消小學生家庭作業,厘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責任邊界,推遲小學放學時間,與父母下班時間一致,讓學生作業“不出校門”。

繁重的作業占據孩子太多時間

“小學生家庭作業多,已經不止是教育問題,而且是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說起自己這份建議的初衷,馬光瑜表示,繁重的作業占據了孩子太多課外時間,孩子們并沒有足夠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家務勞動等,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原本期待的“五育并舉”卻變成了一“智”獨秀。

在馬光瑜看來,“減負”說了很多年,接連出臺了不少措施,可學生和家長的“獲得感”卻依然有待提升。他以教材為例,多個義務教育教材出版研究單位頒布的中小學教材均以小學低年級要打好基礎為由,增加了對文字識字量和寫字量、文章閱讀量、英語教育閱讀量的要求,也增加了對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訓練能力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學生負擔“不減反增”。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增加教育內容,趁早為學生打好基礎,可又要給學生“減負”,“實際上變成了降低學校教學工作量,增加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工作量”。

建議厘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邊界

馬光瑜建議,開展教材改革,科學編制教材。教材研究部門和出版社充分調研,進一步優化教材教案,減少筆頭訓練,增加社會鍛煉。

馬光瑜還建議,厘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邊界。增加校園內訓練課時間,取消小學學生家庭作業,做到作業不出校園。增加體育運動和家務勞動,增加學生體能,增加學生主人翁意識,訓練學生堅韌品格。“學校教育應當由教師負責,作業應該由教師批改;家長要做好家庭教育,比如家庭勞務教育、美德教育等,培育好孩子的品行”。

馬光瑜表示,目前小學生放學時間太早,放學時大多數家長還沒下班,建議延遲小學放學時間,讓學生做完作業再回家,學校可以象征收取一定費用。

呼吁開展全面的小學生減負大督查

基于“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相當一部分家長會順應潮流,將孩子送進線上、線下的各種輔導機構。馬光瑜指出,當前,中小學生家長輔導作業已成常態,部分沒有足夠時間或能力輔導作業的家長,只能將孩子推向課外輔導機構,極大增加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家庭開支和負擔,繼而衍生出教育商業化問題,也提前透支了學生身心健康和學意愿,并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更加公高質量的教育”的初衷大相徑庭。

為此,馬光瑜建議,在全國開展深入全面的小學生減負大督查,取締小學階段的智育校外商業培訓機構。同時,取消各級中小學等級評價,實施教師輪換制度,促進教師回歸校內課堂教學為主,增加教師課酬,禁止校內知識轉移到校外輔導機構教,嚴禁教師將校內教學有所保留到課外實施教學輔導。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