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業”并不可怕,“漫無目的的就業”才可怕
2021-06-18 09:07:40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1
聽新聞

在就業之前從事一段時間的支教、創業、游學等“嘗試性就業”,可以更加理性地評判自己、更加科學地規劃未來,從而走向“快就業”的軌道。因此,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慢就業”這種現象。

2021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總規模達到909萬人。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游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做法被稱為“慢就業”。

隨著95后畢業生開始走向職場。相比80后、90后畢業生,95后、00后畢業生求職緊迫度明顯降低,一部分畢業生呈現出延遲畢業、慢擇業現象。一些高校就業中心負責人透露,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仍有提升空間,社會就業崗位仍然充裕,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卻選擇了回家“待業”,而且這樣的學生數量每年呈增長之勢。

導致延遲畢業、慢就業的原因很多,既有就業形勢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這種“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動型漫不經心的“慢”。前者表現為不倉促就業,有計劃地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時間了解社會環境,認知自我和觀察職業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職業生涯從何處開始;后者則表現為拖著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種客觀的就業條件所限,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拖延。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對得過且過的做法堅決反對,而對為追求高質量就業的“慢”則應給予理解、包容和支持。

其實,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一些大學畢業生,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走出校園時,希望給身體和心靈一定放松,認真做好職業規劃,為今后更好的發展打好基礎,這種“慢”是一種沉淀和積累,是為了未來就業的快、高、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對那種緣于自我價值認知不清的“慢就業”則需要警惕。逃避式的拖延和遮掩,是一種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不負責任,往小處說不利于個人的發展,往大處說,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

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大熔爐,大學生對就業工作心生迷茫是正常的。其實,“慢就業”并不可怕,“漫無目的的就業”才可怕。對于一直在學業生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學生來講,“快”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在就業之前從事一段時間的支教、創業、游學等“嘗試性就業”,可以更加理性地評判自己、更加科學地規劃未來,從而走向“快就業”的軌道。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慢就業”這種現象。作為大學畢業生,還是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的意愿出發,該馬上就業的就就業,具備條件又有意愿的也不妨嘗試一下延遲畢業、慢就業。(吳學安)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