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下,受訪大學生愿意知行合一
2021-06-21 09:03: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近年來,思政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貫穿大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大學生究竟喜歡怎樣的思政課堂?他們在思政課堂中獲得了什么?思政課如何講得入情入理、讓學生有所感悟并愿意在學習和生活中付諸實踐?

6月18日,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中國青年網董事長張坤發布《大學生心目中的思政課》調查報告。該報告由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面向全國238所高校的2270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大學生對“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的認識和期待,以及思政教育的效果。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思政課整體評價較高,平均分數為4.345分(總分為5分),高度認可的選項包括:思政課“讓我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助于我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提高”“讓我了解黨的相關理論與歷史”等。

樹立理想、解答困惑,思政課扮演重要角色

就讀于中國礦業大學法學專業的陳思逸今年大二,思政課是她“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在她看來,一堂好的思政課的基礎,離不開優秀的專業教師。陳思逸最喜歡的思政課老師,是一位幽默風趣的教授,他在課上分析時政熱點、運用新媒體手段呈現課堂內容、讓學生換位當老師體驗講述的樂趣……她關心的話題,都能在這位老師的思政課上遇到。“一位優秀的思政課老師太重要了。前幾天老師在課上講到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時,用河南衛視端午晚會的節目《祁》作為示例,精辟的講述結合美輪美奐的畫面,當時大家都伸直脖子,聽得特別認真!”

調查顯示,“引人深思”“理想信念”“生動鮮活”“創新實用”“鞭辟入里”等是大學生形容思政課常用的詞匯。這說明,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已經把思政課上得很精彩,收到學生的正向反饋。

受訪大學生認為,思政課有“加深國情社情了解、深入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尋找理想信念、確定人生選擇”的作用。

就讀于鄭州大學的楊夢丹這學期正在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讓她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在每堂課上都會設置全班同學開放討論當周時事的環節。“很多同學不僅關注時事,還會闡述很多自己的理解,老師在課上也會給出專業的解讀。”楊夢丹表示,現在她已經會主動關注熱點事件,在課上討論、提問,參與感特別強。楊夢丹的老師布置給同學們的作業也別具一格。“需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真情實感地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提交的作業可以是一篇實踐后的分析報告,可以是查閱和觀察某個地區的發展,還可以從身邊的點滴以小見大。”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思政課老師的認可度較高,受訪大學生對“思政課老師的教學水平”平均打分4.38分。大學生們也希望,理論大家、卓有貢獻的學界和業界前輩、平凡又偉大的奮斗者等,都可以作為豐富課堂的主講人。

“大思政課”圍繞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周一,楊夢丹都會在手機上“打卡”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它以視頻為主,經常有我熟悉的各界杰出青年作為主講人,有的還穿插動畫,再來一些和本期內容相關的習題。”這是讓楊夢丹覺得輕松、又能比較快掌握知識的學習方式。“時間靈活”“短小精悍”“有意思”,是她比較喜歡網上主題團課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網絡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互聯網,網絡思政課程、網絡課程思政、網絡日常思政、網絡心理咨詢和網絡團建黨建,已走到大學生的身邊。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網絡思政的總體評價分數為4.275分。網絡思政因“受地域、時間限制較少”“學習時效更強,事件對內心沖擊更大”,得到大學生的好評。

楊夢丹經常關注國內國際大事。在她看來,新聞能牢牢抓住大眾視線,所以媒體有很強的輿論導向作用,為大眾提供正確的思想價值引導。“很多新聞事件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新聞報道中的一些人和事,讓我們看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對個人行為選擇具有直接影響力。”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大學生看來,給他們帶來觸動的思政教育相關活動,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學校組織的黨課學習或黨日活動、收看與思政相關的文藝和影視作品、通過大眾媒體了解國家大事等。他們期待美與藝術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以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化為榮,更加平視世界,也愿意用行動講好中國故事。

陳思逸喜歡的學習形式,是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或欣賞影視劇、戲劇和文學作品。今年是建黨百年,不少影視劇作品的熱播為陳思逸提供了學習的新思路。最近,她不僅認真看了《覺醒年代》,還成了這部熱播劇的自發推廣員。“《覺醒年代》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歷史劇。一想到我在思政課上學的知識點,是一群年輕人一點一點實踐出來的,我就特別振奮。”陳思逸發現,很多朋友和網友不僅看劇,還邊看邊仔細查資料。“一部劇看下來,不僅重要知識點記住了,連劇里沒講的許多歷史背景都一清二楚。”跟著劇情的走向,她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憤慨不已,但更多的還是被100年前的年輕人所激勵和鼓舞,“就覺得我作為當代青年,也應該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為民族復興大業做點兒什么。”

思政教育下,受訪大學生愿意知行合一

北京大學的陳波蓉在思政課上的收獲遠不止知識。這樣的感受,源于她在大一思政課上遇到的一位老師。“老師的課堂上,讓我從感悟歷史,學到了對人、對事應有的沉著、真實的態度。”陳波蓉經常在課上、課下問老師各種問題,“老師一直耐心地解答,包括很多關于歷史本身的問題,也會為我的生活學習提供指導。”正是這位老師,對陳波蓉的大學生涯規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楊夢丹明顯地感覺到,現在學校的思政學習和相關活動立意高遠。“最近我們學校舉辦的熒光夜跑,就分了4個賽段,象征從1921年到2021年這100年間的不同發展階段。”參加熒光夜跑時,楊夢丹把自己融入這個“百年探索”的過程。她理解學校把建黨百年的元素融入夜跑活動,是希望同學們不僅能在運動中強身健體,還能感受到黨和國家的發展變化。

生動而深入的“思政小課堂”和潛移默化的“大思政課”,正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深遠的影響。中青校媒通過量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測量發現,思政課促進00后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他們認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激揚青春夢想”,要“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能夠愛崗敬業、知行合一、扎根基層,愿意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楊夢丹把上思政課的過程映射到自己的成長旅程。“它教我們要向上向善,教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我們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我會思考是什么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今天的模樣,也會思考什么是我的行為準繩。”

在陳波蓉眼里,學習遠不止在課堂上。她喜歡志愿活動,“既能幫助別人,又能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充實。”去圖書館整理圖書、去退休教師家看望老教授、擔任校園開放日志愿者、做圖書漂流活動志愿者……陳波蓉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她把志愿服務從校內做到校外。在她看來,志愿活動教會了她許多和課堂所學不同的東西,既是她實踐自己的想法和初心的方式,也讓她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畢若旭 程思 羅希)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