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前一期三年行動計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孩子入園難問題
2021-06-22 09:20:42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責任區教研,是貴陽市基于學前教研實際提出的教研理念。它是由責任區龍頭園牽頭,以責任園實際為本進行自研,根據自研中發現的問題在責任區內開展互研,最后由專家名師引領提升的教研。

貴陽市所轄農村地域廣闊,共有83個鄉鎮。通過學前一期三年行動計劃,貴陽實現了每個鄉鎮有一所公辦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孩子入園難問題。但全市農村學前教育還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農村園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專業發展不足,缺乏專業引領。其主要原因,就是教研的文化氛圍不濃。一是教研員隊伍工作責任心與教研質量參差不齊。除兩個主城區外,其他區縣的教研主要是上傳下達,組織的活動多是市級內容的二級培訓,缺乏主動性、持久性、創新性。二是很多農村園因路途遙遠,交通費用大,人手不足,無法參與市級教學研究活動,自身教研活動缺乏專業引領。三是農村園管理團隊年輕,缺乏專業指導經驗。這些因素都使教研活動很難開展,因此,責任區教研勢在必行。

建立四級教研網絡

基于農村園教研文化氛圍不濃的現實,我們認為,樹立“責任區教研觀”,成立教研指導責任區是最迫切的任務。于是,我們以市一級教研機構為引領,以區縣教研機構為紐帶,組建學前教研指導責任區,即建立四級教研網絡,發揮網絡的逐級輻射作用,鼓勵不同層次地區橫向聯動,使園際間的教師能以強帶弱,合作互補,共同研討,共同發展。

四級教研網絡,指“幼兒園—教研指導責任區—區縣—全市”聯動運行的教研機制。這種方式可以將全市所有農村園都納入責任片區中,各區縣根據自身地理位置、幼兒園現狀、管理水平、教研能力、保教質量等,按片或按類劃分教研指導責任區。每個教研指導責任區以省、市級示范園為龍頭園,其他園為責任園,每個責任區8—15所幼兒園。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城市示范園+鄉鎮中心龍頭園;二是鄉鎮示范園+鄉鎮中心園+村級園;三是城市示范園+鄉鎮中心園+村級園。

比如,貴陽市花溪區第四責任區就屬于第三種類型。龍頭園是城區的第四幼兒園(省級示范園),責任園有14所,其中有2所鄉鎮中心園,5所村級園,7所民辦園。責任區圍繞“六個一”開展工作,即每學期一個主題,根據主題開展一次專題講座、一次觀摩研討、一次經驗交流、一次外出培訓、一次集體反思。這些活動,為責任區教研工作搭建了一個和諧發展的平臺,實現了責任區教研全覆蓋。

點、線、面結合,開展專業引領

在全市四級教研網絡中,教研人員的專業引領重心放在了教研指導責任區這一層面,開展了“點、線、面”結合的教研工作機制,形成了以幼兒園教研指導責任區為點,以區縣教研活動為線,以全市教育教學研究為面的教研鏈條。以線促點,以點帶面,一“點”有事,多“線”支援,這就可以充分發揮教研員的引領作用,共同推進全市,尤其是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具體說來,我們采取的措施是,市教科所組織全市的示范園和名師,對薄弱區縣責任區龍頭園進行指導。

一是定點幫帶。我們依托示范園和名師開展蹲點幫扶活動,活動由貴陽市教科所牽頭,區教研員協調,名師領銜,幫扶薄弱責任區龍頭園。原則上,一位名師帶1—2所鄉鎮中心園責任區龍頭園。如貴陽市中心實驗幼兒園園長徐菊萍定點幫帶清鎮市紅楓湖鎮幼兒園。她組織理論培訓,讓教師知道教研活動的基本組織策略,然后在實踐中啟發教師找出真問題,通過集體備研、人人教研進行總結與反思。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教研活動質量有了很大提升。

二是蹲點指導。先進行調研,名師對蹲點的責任區鄉鎮中心園全覆蓋聽課、座談,了解幼兒園和教師的需求,并診斷問題,共同制訂下一步工作計劃,然后解決問題。根據前期調研的問題,名師來到蹲點幼兒園,開展相應的教學示范、培訓和教研等活動。

如,云巖區第三實驗幼兒園園長龔燕對開陽縣龍崗鎮中心幼兒園開展蹲點指導。在實地調研中,她發現該園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重知識學習,輕習慣培養。在制訂蹲點計劃后,由云巖區第三實驗幼兒園的教師到龍崗鎮中心幼兒園交流。通過這種方式,龍崗鎮中心幼兒園孩子的衛生習慣有所改變,也轉變了該園教師原本持有的農村孩子習慣差、難于培養的觀念。

三是換崗交流。名園長定期組織骨干教師下沉到幼兒園進行為期一周的班級保教活動,同時,由中心園選出1至2名教師上派到名園進行為期一周的輪崗鍛煉。其間,教師融入相互的教研活動。

如貴陽市六一幼兒園與幫扶的修文縣久長鎮幼兒園互派教師進行輪崗。六一幼兒園派出兩位教師到久長鎮中心幼兒園,一人引領教研活動,一人進班帶班。久長鎮幼兒園也派出教師到六一幼兒園學習。這樣,下派教師了解到鄉鎮幼兒園教學現狀并指導開展工作,上派教師學習了名園優秀的經驗,有力地提升了骨干教師的教研指導能力和上派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能力。

責任區自選研修主題,破解實際困境

責任區研修,著力于解決責任區內各幼兒園保教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研內容和形式由責任區自己決定。這種做法更符合各地實際情況,因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比如,息烽縣第一幼兒園作為龍頭園,共有責任園9所,其中鄉鎮中心園4所,民辦園5所。他們根據各園實際,組建本土專家團隊,即中心教研指導小組。人員由龍頭園園長、保教主任、后勤主任、保健醫生、班級有經驗的教師組成。團隊深入到各責任園進行調研,分析各園現狀。通過調研,專家團隊了解到公辦中心園園長缺乏管理經驗,新進年輕教師缺乏專業骨干引領,教研活動及一日活動開展質量不高;民辦園教師大部分專業不對口,流動性很大;幼兒在園期間,教師很難走出來參加教研活動。此后,他們制定方案,對公辦中心園進行重點指導,對民辦園進行送教上門、提供半日活動觀摩示范。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幫助其成長。

又比如,開陽縣第二教研指導責任區,針對農村孩子音樂表現能力較弱的問題開展音樂游戲的參與式教研。組織者針對觀摩的音樂教學活動提出問題,教師圍繞問題進行研討,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然后每個小組重新設計一個音樂教學活動,進行現場教學展示,大家互相觀摩,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通過觀摩、研討、實踐,教師真正了解了幼兒園音樂游戲化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在實施責任區教研的過程中,教研員與龍頭園、龍頭園與責任園之間的關系,都在發生著變化。教研由最初的龍頭園“帶著走”,逐步過渡為大家“同步走”,最終向著責任園“放手走”發展。通過責任區教研,教研狀態從“被動輸血”逐步變為“自主造血”,農村園教研活動成效日漸顯著,教研內容更契合幼兒發展特點和學習興趣,教研形式更豐富多彩,責任區教研的優勢與積極作用得以切實體現。

(作者系貴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

精彩推送